-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意境的乐本源
刘汉光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65)
「摘要」乐象是意象生成的艺术本体根源,也是意境体验及生成的艺术本体根源。乐象所营造的超越具体实象的想象性心理时空,是意境体验及生成的心理原型。以《乐记》为代表的上古乐论,蕴含着意境说的理论基原。
「关键词」意境 乐象 意象 本体根源
On the Music Ontological Origin of Atmosphere
Liu Hangua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5)
Abstract: Music image is the ontological origin of the formation of both image and atmosphere. Transcending concrete physical images, the imaginary psychological time and space created by music image is the psychological propotype of the atmosphere experience and formation. The Chinese ancient music theory represented by Yueji embodies the theoretic origin of the atmosphere theory.
Key Words: Atmosphere; Music Image; Image; Ontological Origin
意境是意象的生发与延伸,长期以来,谈意境与意象而溯源于易象以及老庄体道之“象”,已经成为普遍的思路。实际上,《易传》“立象以尽意”的观念、老庄关于体道之象以及言意之辨等哲思可视为“意象”说及“意境”说的理论源头之一,却非意象与意境艺术创造的本体根源。笔者认为,乐象才是审美意象的本体根源,也是意境体验与生成的本体根源。
一、乐象是审美意象的艺术本体根源
乐象在《荀子·乐论》中称“声乐之象”,到了《乐记》,才正式标举“乐象”的概念,并从艺术本体的角度进行论述。何谓乐象?《乐记·乐象》篇云:“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乐是生命情感的表现,情感的表达由声音开始,由长言永歌而至于手舞足蹈,再配以干戚羽旄等辅助性工具,总称为“乐”。声是构成乐象的基本质料,但作为喜怒哀乐之情的直接感官表征的声,还只是自然之声,连同表现于形体外貌的本能性的手舞足蹈等,它营造的是人文之象。当“声”有了“文采节奏”——包括歌容舞态、节奏旋律等,即所谓 “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的变化时,乐象才由单纯的人文之象发展为审美之象。如果说,情感是乐象的根抵,是生命体的内在律动,那么,声音则是乐象的表征,是生命律动的外在形式。《乐记·乐化》篇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 声音作为表现生命情感的媒介,它的动静起伏是对生命体验的近乎本能的表达,它不假诸物,身心合一,当下即是,可谓是最直接的、本体性的生命表达方式。因而基于“声音之道”而生发的乐象,也可谓是人类艺术的本源性审美意象。
相比之下,易象以及老庄体道之“象”重在客观物象及玄理的表现,孔子所说“立象以尽意”的“意”虽是主体的“意”,却是倾向于理性静观的心理意向,与艺术所表现的主体感性体验情感冲动未免有隔的一层。只有乐象,它直指艺术生命发动的本原之地——人性人情,是本体性的情感之象、审美之象,也就更有资格作为审美意象的本源。
当然,审美意象作为“意中之象”,它在表“意”与立“象”两方面与《易传》“立象以尽意” 的思维方式确有相通之处。这是因为:艺术虽始于情感的触发,但艺术创造却往往不是原发情感的当下表达,而是对情感的再体验和表达的结果,这样,艺术创造所表达的情感,显然是经过沉淀、反思、提炼的带有理性规范的意向性的情感。艺术情感既打上理性思维的烙印,审美意象的创构也就必然重视“意”的锤炼和表现。进而,意象作为“表意之象”,其创构也不再是声音性身体性的当下表达,它先是表现为艺术构思中的内心图像,后再落实为具体的艺术作品,意象的生成或是基于对心物交感的当下情境的物象捕捉,或是根据意念选取合适的物象加以表达,均可谓之“假象见意”,其思维机理通于易象的“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