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博硕毕业论文,完美PDF内部资料、支持编辑复制。值得参考!!!
中文摘要
校本教研在我国基础教育界的践行,始于教育行政部门在 2002 年 12 月 30
日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之后。经过五年
的实践,校本教研是否已经“春暖花开”,成为高中教师专业化和专业发展的实
然途径?本文由此对现有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得出国内外对校本教研的研究存在
不足:一,研究多停留在专家学者的宏观视界;二,重视方法的研究忽视内容的
探索;三,缺乏高中学科校本教研的构建,特别是高中历史学科的校本教研;四,
对农村校本教研的研究呈边缘化特征;五,校本教研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论证。
这些不足正反映了校本教研本身的运行不畅。
本文从教育行动研究理论、团体动力理论、历史学科百科全书式的特点以及
高中历史新课程全方位的变革去分析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理论必要性,并对
浙江省温州市部分高中进行调查,认为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现状不理想,因
此改变目前的状况迫在眉睫。作者认为应该建立机制确保校本教研的开展,并且
要重塑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指标,比如研究目的的学科性和人文性,
研究问题的针对性和具体化,研究主体的草根化和参与度,研究过程的生成性和
指导性,研究结果的应用性和建设性等,以便校本教研能规范而持续、有效。
本文还认为探索适合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内容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校
本教研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又有哪些问题需要探索,
就构成了校本教研的具体内容;而理论学习、案例反思、集体备课、课例研究、
网络教研、优质课评比、送教下乡等是较适合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具体方法。
有了内容和方法的支撑,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
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提升学校文化层次。
关键词:高中 历史 校本教研 有效性 教师专业化和专业发展
III
English Abstract
The practice of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started after the “Notice of actively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of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as announc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
December 30, 2002. After five years of practice, problems have come up as to whether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and whether it is a practical way for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speci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reviewed and
analyzed the existing research of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o
point out the parts to be explored: 1. Most of the study stayed in the macro-view of the experts and
scholars; 2. They put too much emphasis on research methods instead of ex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