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常用敷贴方法 敷法:此法较为常用,将生药剂 或糊剂,直接敷在穴位上,其范围 可略大于穴区,上以塑料薄膜盖 之,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 。每次敷药的时间宜据具体病症、 所用药物而定,一般来说,在所敷 药物干燥后予以换敷较宜。 二、贴法:此法亦较常用。多指用膏药 胶布直接贴压于穴区,亦包括将丸剂用 胶布粘贴于所选处。操作简便,多可令 病家自己进行。贴法保持时间较长,可2 ~4天换贴一次。 三、填法:本法仅用于 神阙穴,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 填药量据病症,年龄及药物而定, 填药时间隔日或隔二日一次。 四、覆法:指用较多量药物的生药剂、 糊剂或药饼,覆盖于病灶(包括体表病灶 反应区),之上,加盖塑料薄膜,用纱布、 胶布固定。覆法用药部位较大,故多用 于阿是穴。 五、涂法:亦称擦法,将药汁、药膏、药 糊等涂擦于穴区。也包括用毛笔或柿棉莶 浸湿后略蘸药粉涂敷于穴区。此法用药量 少,适于小儿或对皮肤有一定刺激性的药 物敷涂。 六、滴法: 将药汁根据病情需要温热或置凉后, 一滴滴徐徐滴入穴区,以达到治 疗目的。此法多用于神阙穴。 七、叩法: 以特制的药捧,蘸药汁点叩 穴区,可反复施行。具有敷贴 药物和机械刺激的双重治疗作用。 八、离子透入法:即在敷贴药物的同时 ,上加电极板,通以直流电,使药物离 子透入体内,加强敷贴的治疗作用。此 法近几年来,在大陆有推广之势。 九、熨敷法:有二法,一为用治疗药物切 粗末炒热布包,乘热外敷穴位;二为在敷 贴的同时,予以加热。此法将药物作用和 温热作用结合在一起。 十、掺法:指将药物研细,取少量掺在膏 药(一般指硬膏药或膏药胶布)上,再贴敷穴位的 一种方法。由于膏药或膏药胶布,均系固定药 方配制而成,通过掺加药物,有利于辨证施治 ,提高疗效。 四、注意事项 一、选准穴位,注意体位 穴位敷贴疗法是以穴位作为治疗区域,选好、 好选准穴位十分重要。敷贴穴位在选择时 ,除了和其他刺灸疗法一样,据症 情予以最佳处方外,还应注意,穴 位不可选得过多以及少选关节或其 他活动度较大的部位的穴位,以避 免贴时容易脱落。 其次,穴区要选准,尽量采用 体表标志。在敷贴时,根据穴位所 在部位,分别要求患者保持平卧、 正坐、俯首、平肩等正确姿势, 使之能敷贴稳妥,防止药物流失。 二、局部清洁,预防不良反应 在药物敷贴之前,穴区局部应洗净擦干 或用75%酒精消毒。这有两个好处, 一是,尽管穴位敷贴的药物对皮肤刺 激性很小或其他不良反应(局部 灼伤、起泡)穴区消毒搞好,可以避免感染; 二是穴区清洁后,敷贴多较牢固,不易脱落。 需要说明的是,凡局部穴区有感染或被损, 不宜贴敷;如贴敷后出现过敏反应者,应查 清原因,如系药物所致,宜停用此类药物; 如为胶布所致,可改用纱布包扎。 * 穴位敷贴 竹溪县中医院——肖祖伟 一、穴位敷贴疗法简史 1、古代概况 有关穴位敷贴药物以保健治病的载述, 《黄帝内经》中,《灵枢·经筋》篇提到: “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 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 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 。意思是打用马膏、白酒和桂的桂酒 ,外敷面部两侧,来治疗口僻, 即口眼歪斜。只是尚未提到穴位。 一、穴位敷贴疗法简史 1、古代概况 有关穴位敷贴药物以保健治病的载述,《黄帝内经》中,《灵枢·经筋》篇提到:“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意思是打用马膏、白酒和桂的桂酒 ,外敷面部两侧,来治疗口僻,即口眼歪斜。只是尚未提到穴位 汉代张仲景所撰之《金匮要略》一书中,载有一种 特殊的敷脐法,以治疗中钵(中暑)病人:“屈带草, 绕钵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命温。亦可用热泥和 屈草”。用人尿或热泥合屈草敷脐, 宋代的多种医学等著,诸如《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普济本事方》、《南阳活人书》 都有穴位敷贴疗法的记载。如《普济本事方》 中指出:“治妇人生产数日不下及胞衣死胎不下 者”,“用蓖麻子七粒,去壳研如泥,涂足心(相 当于涌泉),才下,便急洗之” 。 2、现代概况 药物穴位敷贴疗法在现代的发展并不平衡, 在五十年代,基本上仍局限于民间。 但已引起了一些针灸家的注意,出现具有一 定数量病例观察的临床报道。这种情况一直 持续到六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