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尘的遗产 _ 苏联集体教育理论述评.pdfVIP

蒙尘的遗产 _ 苏联集体教育理论述评.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摘 要 源自苏联的集体教育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极具特色的德育模式。苏联的集体教育理论 是以克鲁普斯卡雅、马卡连柯以及苏霍姆林斯基为代表的一套相对完整的德育理论体系。我国 与苏联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建国以后的教育受苏联影响颇大,因此在德育方面也曾经形成 了极为相似的集体教育传统。然而,自从改革开放尤其是苏联解体以来,伴随着集体主义与集 体主义教育在市场经济中遭遇的挑战,与之相关的集体教育也日渐式微,而集体教育理论作为 苏联教育留给全人类的宝贵遗产也渐渐变得无人问津,直至慢慢蒙上了一层历史的尘埃。 本文从界定集体教育的概念出发,认为集体教育作为一种在培养和教育集体的过程中通过 集体教育个人的教育方式,其对学校德育的价值具有普遍意义。苏联集体教育理论中蕴藏着许 多珍贵而不可轻易丢弃的德育理论资源,若能对其进行扬弃和创生,必将有助于当代中国的学 校德育实践与德育理论建设。然而,改造某种理论的前提是正确地理解这种理论,因此全面而 系统地回顾苏联集体教育理论的内容是对其进行扬弃与创生的必由之路。 本文将苏联集体教育理论看作一个整体,并据此对其进行了一次相对全面和彻底的梳理。 我们首先将马卡连柯的高尔基工学团—捷尔任斯基公社集体作为研究对象,描述了该集体的基 本结构,发现它作为一个理想的集体具有生命性、目的性、整体性、主体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从而对集体教育中的集体概念获得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然后,从克鲁普斯卡雅的集体教育理论 中析出作为集体教育心理学基础的“社会本能”概念,并将克鲁普斯卡雅的理论主体归纳为“集 体教育两阶段论”,即集体生活的初级阶段和集体自治的高级阶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重新梳理并优化了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理论框架,将其集体教 育理论最终归结为三大原则:自由与纪律相平衡原则 (包括集体运动理论、前景路线理论和纪 律教育理论)、尊重与要求相统一原则 (包括基于该原则的惩罚与奖励)以及个人与集体同时作 用原则。但是,我们也发现马卡连柯的集体具有完全寄宿制、男女比例失衡、缺乏家庭联系和 生产多于学习等普通学校所不具备的教育条件,因此其理论在普通学校的适用性有待商榷。 苏霍姆林斯基继承了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思想并对其理论进行了针对普通中小学的改造。 然而,由于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学其他方面的巨大光环,人们往往对其集体教育理论视而不见。 我们通过对 《学生集体主义情操的培养》这本集中体现苏霍姆林斯基集体教育思想但又被理论 界长期忽略的著作进行解读、挖掘并初步整理了苏霍姆林斯基集体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苏霍 姆林斯基从集体活动的角度入手,将学校中的集体生活分割为劳动活动、学习活动、帮困活动、 休闲活动以及财物公用活动等,并以培养集体主义相互关系作为组织各类集体活动的直接目标。 其中,集体劳动是所有活动的中心,也是培养最初的集体主义相互关系的源泉;在其他活动中,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制造并利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境以锻炼和强化集体主义相互 关系,实现集体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 本文认为,集体教育能够最大程度地挖掘班级授课制的教育潜力,使原先横亘在教师与学 生之间的学生群体变成最有价值的教育中介。集体教育不仅不会抹杀儿童的个性,正相反,在 一个真正优秀的集体中,每个集体成员的个性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同时又能满足社会与 国家对于人才质量的一般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依然需要发挥集体教育在 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以及培养儿童个性方面的强大作用。因此,集体教育没有过时,集体教育 理论也从未过时,而如何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集体教育的优良传统与理论遗产,以及如何构建 真正适合当代中国的本土集体教育理论是摆在教育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任务。 关键词:集体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克鲁普斯卡雅;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 I Abstract The collective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 method which means to educate individual through the collective in the way of nurturing and educat

文档评论(0)

文献大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