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优秀博硕毕业论文,完美PDF内部资料、支持编辑复制,值得参考!!!
摘要
现代性跨文化传播研究建立在哲学视域上,将文化视为一个个体或群体的具体表
征,将跨文化交流中不同的动态概念、传播行为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文化和人类个体或
群体的关系作为思考的重点。文学艺术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是一个社会存在,它通常是
共享于生活在同一群体或者不同群体的人类之间。在雷蒙德看来,一共有四种贡献者
构成了这一存在。他们是有创新力的艺术家、表演者、记者、评论者或者批评者。作
品越是成功便意味着传播越是通畅无阻。文学传播尤其是跨文化文学传播的过程是与
文学经典化紧密相连的,它同时也是一种美学价值和文化资本的构建手段。经典是一
种具有纪念意义的文化保存方式,这种方式活跃于公共领域作品流通以及文学传播
中,使读者和作者在一起。经典文本是涵盖文学和文化价值的知识库,同时也是一种
收藏行为。它在促使各种价值相互交融、构建了一个动态性关系整体、充实了作品存
在意义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学作品的进一步传播。
跨文化文学传播的终极目标是依据若干重要的实践性形态因子完成异域文化语境
中的经典化形象重构。通过观察这些实践性因子,即翻译文本、文学选集、文学史、
文学参考书、学术界的评论研究和出版等文本再生产方式,我们发现其实经典建构的
过程也是经由这些途径得以完成的。这些因子首先供了中国文论进入美国学术语境
的渠道,帮助其树立公共形象。因为除了少数一些专门从事中国文论研究的美国汉学
界人士,更多的普通读者对与中国文论相关的语言和背景性知识都是极度缺乏。经典
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者、选集及参考工具书编撰者、评论者等人群所做出
的选择以及他们的视野,相应的出版物会从一定程度上表征目标文化读者的接受期待
和认同。既然文本再生产是经典形成的一部分,那么在事实上一部作品在进入读者视
野之前就早已经跨入了经典化的范畴,即首先是出版、翻译,随后是书评、学术评论
文章,接下来可能会进一步出现在教科书、选集和百科全书中,而读者的阅读反应和
参与性合作反过来也加强了作品的意义。总之,经典化的过程不是作品依赖自身展开
的个体性传播行为,而是以自身为中心、以网状辐射为轨迹并且与其他作品产生关联
和互相映射的过程。
中国文论在美国的跨文化传播经历了发轫期、发达期和持续期三个阶段。想要了
解中国文论在目标文化中的形象,那么最直观的途径便是考察文学选集、文学史以及
5
文学百科全书,后两者作为文学选集的变形方式在种程度上扮演了文学选集相同的
角色。一些在美国汉学界出版和使用的关于中国文论的,或者是部分内容涉及到中国
文论的中国文学选集、史集和百科全书,它们有的是延续中国文学史化顺序重新对历
史脉络进行梳理撰写而成的文学史,其中选取和翻译了很多在著者的衡量标准中脱颖
而出的作品,并做出研究。或是专门性的中国文学辞典式百科全书,全书会挑选出重
要的中国文学人物、作品和思想,详细针对各个词条进行知识普及性论述,旨在为广
大西方读者供一种唾手可得的中国文学工具书。或是将学术会议中的数篇交论文
或者一些学者写作的涵盖类似中国文学主题的文章统一整理成册,以飨读者。这些文
学参考书表面上看似普通的筛选却能间接表明汉学界的评价与态度。所选中的代表性
作品不仅具备自身的重要性,而且要在目标文化观众、翻译者以及评论者心中也占有
一席之地。美国汉学界的地位尤为重要,这些选集的编撰可以被视为目标文化对源文
化的接受,同时也是对本国文学以及世界文学的物质积累。
中国文论在美国跨文化传播的最大障碍是语言问题。对于身在美国的中文系学
生、进行汉学研究的专家以及对中文感兴趣的普通人士来说,克服语言的藩篱是本
质。虽然上升到哲学的思想层面,语言和翻译似乎是不可企及的神性状态。即使是业
已完成的翻译佳作仍然逃脱不了种种罪名,无辜地背负起背叛者、颠覆者以及亵渎者
的枷锁。然而,如果仅仅将翻译视为一项传播工具或者经典化建构过程中的桥梁,那
么任何准确贴切、忠实通顺的译作都应该广为散播和积极鼓励。中国文论作品专业性
强、学术难度高,因此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其受众范围较为局限、关注较少。对于
中国文论的翻译作品,几乎所有的译者都是相关方向的专家学者。他们深处美国汉学
界的语境,继承了其严谨苛刻的学风和译品。这些译文的注释、注疏、典故来源、格
式和体例等细致严密,不仅可以帮助美国读者阅读,而且可以帮助中国学者补充以往
研究的不足,因而取得双向交流的佳绩。
文学评论是源文本再生产的一种方式。一方面作品是评论者审视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