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走向现代(中国经济史(教材《中国近代经济史》,.pptVIP

传统走向现代(中国经济史(教材《中国近代经济史》,.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一节 自然经济的解体 一、耕织分离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自结自足 ⒈纺与织的分离, 洋纱代替土纱。 原因: ⑴生产力水平差距:飞梭、珍妮机 ⑵原料的紧缺:棉价上涨过快。 ⒉耕与织的分离 洋布代替土布 原因: ⑴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过剩; ⑵轮船航运业的迅速发展; ⑶国内消费习惯的改变。 二、中国农业卷入世界市场 (一)外国资本入侵的作用 ⒈在中国推销商品,使中国传统出口农产品衰落。 阴丹士林代替土靛 洋糖代替土糖 机制砖茶代替手工制茶 ⒉对农产品的原料收购和控制 英国:生丝、茶叶、烟草; 日本:棉花、大豆、小麦、麻; 美国:桐油、羊毛、皮革、猪鬃。 (二)成为外国的原料基地 农业专门化产区的形成: 东北——大豆; 河北——棉花、花生; 山东——花生、烟叶; 河南——棉花、烟叶; 江苏——棉花、蚕丝; 华东——茶叶。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 ⒈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离村到城市做谋生,满足城市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 ⒉农村劳动力过剩超过都市新增需求,部分过剩人口滞留农村。零细佃农普遍,租佃条件苛重,工价下跌。 ⒊农村副业本是容纳过剩人口的最好去处,它没有最低工资率的限制,劳动成本几乎为零。农村副业也开始的衰落,过剩人口不得不外出。 ⒋移民。华南农民去南洋;华北、山东去东北;中原去西北。 第二节 农业政策和土地政策 一、晚清农业政策 “第一要务”:放荒招垦和丈田清赋 在战后重灾地区(江浙皖)虽有一定成效,但负面影响大; 在边远地区(东北、新疆、台湾、河套地区)起较大的积极作用。 ⒉甲午战争后的变化 政府主动引进和推广近代新型农业。 1897年成立农务总会,创办《农学报》。 1898年各省设立农务局,学堂设农务科。办农务学堂,培养农业人材。 引进和推广国外优良品种,如美棉。 二、太平天国的土地纲领 (一)1853年的《天朝田亩制度》 ⒈土地公有(天王所有),平均分配。 ⒉余财归国库,实行供给制; ⒊推行守土乡官制,军政合一,寓兵于农。 (二)1859年的《资政新篇》 主张私有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三)实际实行的政策 ⒈发“田凭”,确认土地所有权; ⒉照旧交粮纳税,税额稍轻; ⒊恢复地主经济,“租粮局”代收地租。 马克思恩格斯论太平天国 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 1853年6月14日,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 1857年5月22日,恩格斯《波斯与中国》。 《纽约每日论坛报》社论 马克思再论太平天国 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 1862年6月《中国记事》 三、民国时期的农业政策 (一)北洋政府的农业政策 ⒈筹设农事机构 成立农商部,鼓励设立农商陈列所、农林牧试验场等。 颁布兴农法令和奖励条例。 开办和发展农业教育,设立农林传习所、实业学校,推广农林技术。 创办《农商公报》,提倡实业,开启新知。 ⒉北洋政府的土地政策 官荒承垦政策 1914年9月成立“清理官产总处”,颁发《国有官荒承垦条例》,清理拍卖各省官田旗地和荒地。 实施后,官民田土比例降至1∶9。 ⒊政策的结果 ⑴军阀地主的兴起 都督、督军、省长、师长、参谋、旅长、团长等均可占有数万、数千、数百亩土地。 报领、圈占官荒,霸占公地。 贱价勒买和掠夺民田。 ⑵土地买卖更趋频繁,收租权和佃权进一步分离。 (二)南京政府的土地政策 ⒈早期土地政策 孙中山主张实行“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权”。 据卜凯统计,30年代中国地权与周边国家相比要均平。73%户均有地15亩,占总耕地28%;5%户均有地50亩以上,占34%;佃农中40%同时耕种自有土地。 1926年制订“二五减租”政策,浙江试点失败。后江苏也推行,同样失败。 ⒉国民政府的《土地法》 1930年6月颁布《土地法》: ⑴鼓励自营不出租; ⑵以常年正产收获量37.5%为最高租额; ⑶已耕地课税1%; ⑷佃农有无限续耕权,除非地主收回自耕; ⑸禁止收取预租、押租。 1937年颁布新《土地法》:修订前法,使行政手续和技术操作更简便妥适。但均未严格实行。 ⒊土地税制改革 1904年赫德曾建议改变田赋计征方法。 1929年甘末尔顾问建议通过土地陈报、查报、清丈、注册登记等步骤

文档评论(0)

蝶恋花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