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改变人生 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读书启发录.pdfVIP

阅读改变人生 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读书启发录.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阅读改变人生: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读书启示录   阅读是自由的,个性化的私人化的空间,它可以容纳你的心灵。阅读是亲历文字魅力之后的玩 味、赏析、思考、超越。阅读不仅有着想象力,更有着创造力。在阅读中,我们的心灵羽翼丰 满。在阅读中,我们突破自我,飞越腾升。《阅读改变人生——中国文化名人读书启示录》这 样一本书,能帮助渴望学会阅读的青少年学生打开阅读的通天大门…… 东方出版社出版  巴丹 主编 费孝通:强国梦从读书开始   一介书生,一片赤诚。江村的光芒,点亮了人生道路,也照耀着中国的未来。   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 这位93岁的世纪老人仍在不停地读书、思考、写作。 书约费孝通 巴丹   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 学术生涯可以说和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进程同步,而他的人生历程又代表了20世纪中国 知识分子的普遍境遇。   我们平时常常听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这样的说法。这种针对不 同形态的经济区域进行类型研究的方法,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费孝通率先提倡运用的 。在今天的学术界,关于小城镇发展问题,还存在不同的声音,但是在费孝通身上,我们看到 了那一代知识分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真诚和勇气。20世纪80年代后,费孝通开始从农村走 进了小城镇,又从小城镇走进了中小城镇,从中小城镇又步入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 域,最后推出了全国一盘棋的研究模式。他一生为学术、为事业、为富国富民而工作,写下了 近500万字的著作和文章。直到今天,其早年著作《江村经济》还是费孝通的母校——伦敦经 济政治学院学生的必读书之一。   如今这位93岁的世纪老人仍在不停地读书、思考、写作。在他晚年的文章中,我们常常可 以读到将近一个世纪的光阴故事,感受到深厚浓郁的文化气息。 费孝通简介 巴丹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苏吴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著名的社会学 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4岁起在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就读 于东吴大学医预科、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其 所著的《江村经济》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论著甚丰,主要著 作有:《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 《乡土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 《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 (1987)、《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2)、 《费孝通文集》(1999)等,论文多篇。1980年3月,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授予他该年度马林诺 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11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了该年度赫胥黎奖章。 费孝通书缘 巴丹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三国演义》。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我的姑父。在我童年的时候,姑父在上海给我订了一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少年文艺》, 作为过年的礼物。送报人把印有我名字(收件人)的刊物递到我的手里,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自 己的名字被印成铅字,这本书也是我读到的第一本专门写给孩子看的书。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多读书,多写文章,做一个好人。   您上网吗?也看e-book吗?   不上网,但是有人会搜集一些网上的资料给我看。 金庸:一生乐趣在读书   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一生最好的朋友。   自幼酷爱读书,并且笔耕不辍,是一名成功的报人、社会评论家和著名的武侠小说作 家。1955年在《新晚报》发表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1972年9月《鹿鼎记》连载完 结,金庸宣布封笔。20年间先后完成“飞雪连天射白鹿, 一生为学术 巴丹   费孝通   我是1930年从东吴大学转到燕京大学的。我原来不是搞社会学的,原本想学医,到了北 大,才开始学社会学,这是我学术生命的开端。   这个决定是在20岁那年作出的,我不再满足于仅仅帮助病人治疗身体上的疾病这个目标 。人们的病痛不仅来自身体,其实,来自社会的病痛更加深重。所以,我决心不再学医为一个 一个人治病,而要学习社会科学去治疗社会的疾病,这些想法和鲁迅、冰心的想法是一样的。 我在北大读书时,教我的老师恰恰是冰心的丈夫吴文藻先生,他提出了社会学要中国化的问 题,还提出要用人类学的方法来进行实地调查。吴先生的

文档评论(0)

精品教学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