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学融入新知 儒林再添新作——读唐明贵著《论语学史》.pdfVIP

旧学融入新知 儒林再添新作——读唐明贵著《论语学史》.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旧学融入新知 儒林再添新作 读唐明贵著 《论语学史》 戴明玺 当秦火之后,由 《七略》开其先、《汉书》承其后,《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集其大成,对中 国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和总结。特别是 《提要》经部对历代 《论语》注释 作了一个概要式的汇总,代表了有清一代 《论语》研究的学术水平。自此以后,学者们关 于 《论语》的专案研究不断深入,方法趋新 ,成果甚丰,但用历史主义的观点考察 《论语》诠 释学的成立和发展历史,却未见有系统的著述出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唐明贵博士系出名门,攻读硕士、博士期间,皆以儒学作为专业研究方向,于 《论语》 著力尤勤。沿着前代学人的轨迹,在广泛借鉴现当代学人的研究成果,对 《论语》进行初 步的整理、总结的基础上,唐明贵博士出版新著 《论语学史》,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方面 的学术空 白。 此书的特色在于:对上起先秦下迄清代有关 《论语》的代表性注释文献进行了较为系 统的整理和全面的研究。作者历史与现实兼顾 ,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并重。一方面注意 探究 论《语》诠释衍变、转化的社会基础和时代条件,以及不同时代的哲学思潮、文化政策 对 《论语》诠释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勾勒出 《论语》诠释学产生和发展的宏观背景;另一方 面,作者 自觉地将 《论语》诠释置于儒学建构、发展的内在理路之中,通过纵向比较总结出 各种注释文本的来龙去脉、学术特色和思想创新,考证其源流、师承、真伪、得失。作者对 各种代表性注释文本存在的悬案和争议都不回避,在开阔的视野中显示出一种决断的勇 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有相应的论据支撑。尽管读者并不一定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和 他所持的理由,但却由此搭建了讨论的平台,可以将诸多问题引向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该书中不少观点引人注意。比如,认为 《论语》的结集是一个过程:孔子生前,弟子从 游,各记所闻。孔子逝世后,微言已绝,弟子恐分离以后各生异见而圣言永灭,故在给孔子 守丧期间,便将所记所闻汇集成册。及至子思,又在此基础上广搜博采,将孔子弟子和再 孔子研究 2009年第6期 传弟子 口耳相传的孔子话语收集起来,经过选择、分类、校勘、加工、整理,最后裁定而成 《论语》等文献。关于 《论语》的成书和命名过程 ,《汉书 ·艺文志》仅有寥寥数语 :“《论 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 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 《论语》。”这个说法非常模糊,时间、地点皆未明确。 作者将初次结集时间定于弟子为孔子守丧期间,并判定 《论语》的最后编纂者是孔子孙子 子思。此说于众多前人成说中择善而从之,并有新的突破,不失为一家之言。 现在郭店竹简的出土,证明 《礼记》中的 《中庸》、《缁衣》、《表记》、《坊记》四篇确属子 思著作,争论已见分晓。特别是 《坊记》中出现 《论语》之名,虽只一见,却异常珍贵,可视 为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的一条有力证据,不过尚难以直接证实子思 《论语》编纂者的身 份。我们寄希望于考古新发现,也期望作者能拿出更多的理由和论据来进一步强化 自己 的观点。 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阅读分析这些资料启人思考。作者经过 考证,断定 《论语笔解》出自韩李之手,并将其置放在由汉学向宋学的转型过程中评估其 价值。这是四库馆臣的手眼所不能到的。作者在书中列举了韩愈对 《论语》的诸多注释 条 目,其中有 “伤人乎,不问马”,本来文通字顺,并无疑意。韩愈却读 “不”为 “否”,其理 由是 “仁者圣之亚,圣人岂仁于人,不仁于马。故贵人所以前问,贱畜所以后问”。此条不 载 《笔解》今本,见于唐人李匡义 《资暇录》。就现有文字来看,贵人贱畜自无疑义,先问后 问却无依据。在孑L子那里,是·问人不问马;到韩愈笔下,却变成爱人兼爱马。这让我们想 到他在 《原道》中的 “博爱之谓仁”。这个解释与孔子的 “仁者爱人”是有距离的,后者是 一 种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差序之爱,且此种爱只及人而不及物,宣称仁民爱物,扩大爱的 外延,至少不是孔子的本意。韩愈的解释与孔子相远,却与墨子的 “兼爱”相近。他之所 以读 “不”为 “否”并强作解释,也许是要弥合与孔子的观点分歧。值得注意的是,注孔子 而不为孔子所囿,反而拉来孔子为 自己的观点张 目,在注经方法上,可视作象山一派六经 注我的滥觞。 此书以“论语学史”命名,详其内容,第一章主要对 “论语

文档评论(0)

在水一方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