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28 卷 第 11 期 无 机 材 料 学 报 Vol. 28 No. 11
2013 年 11 月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Nov., 2013
文章编号: 1000-324X201311-1248-07 DOI: 10.3724/SP.J.1077.2013.13142
LiMn Fe PO /C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0.8 0.2 4
苏 婧, 吴兴隆, 郭玉国
中国科学院 化学研究所 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0
摘 要: 结合溶胶 -凝 胶和高 温固 相合成 方法成 功制备 了橄榄 石结构 的 LiMn Fe PO /C 固 溶体材 料, X 射线 粉末 衍
0.8 0.2 4
射XRD 、扫描 电子显 微镜SEM和 透射电子 显微镜TEM 表征 结果表 明纳 米尺度 的 LiMn Fe PO 颗 粒 均匀 分散
0.8 0.2 4
3+ 2+
于 原 位 形成的碳 导电 网络中。 将该 纳米复合 材料 用作锂离 子电 池正极材 料时, 充 放 电 曲 线 中除了对 应于 Fe /Fe
+ + +
电 对的较 短平台~3.5 V vs Li /Li 外, 更高电 压的长 平台~4.1 V vs Li /Li对应 于 LiMn Fe PO 晶格中 Mn 随 Li
0.8 0.2 4
脱 出嵌入 的氧化 还原反 应, 该 高的电 压平台 可明显 提高相 应锂离 子电池 的能量 密度。 此外, 使用恒电 流间歇 滴定技
术GITT和电化 学阻抗 谱EIS 详细 研究 了 LiMn Fe PO /C 电极中 锂的化 学扩散 行为, GITT 和 EIS 所得 的锂化 学
0.8 0.2 4
-15 -14 2 -13 -13 2
扩散 系数 D 分别 为 5×10 ~ 1×10 cm /s 和 1.27×10 ~ 2.11×10 cm /s 。 研究结 果表明, D 值 随测试 温度的 升
Li Li
高而增加, 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工作温度来改善该类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关 键 词: LiMn Fe PO /C 纳米复合材料; 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 电化学阻抗谱; 锂化学扩散系数; 锂离子电池
0.8 0.2 4
中图分类号: TQ174文献标识码: A
Prepar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Mn Fe PO /C Nanocomposite
0.8 0.2 4
SU Jing, WU Xing-Long, GUO Yu-Guo
CAS Key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Nanostructure and Nanotechnology,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 Olivine-structured LiMn Fe PO /C solid solution 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a Sol-Gel approach
0.8 0.2 4
combined with a high-temperature solid-state reac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LiMn Fe PO
0.8 0.2 4
nanoparticles were evenly dispersed in the in-situ formed carbon conductive network. When the nanocomposite served
+ 3+ 2+
as a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LIBs, except a short plateau ~3.5 V vs Li /Li ascribed to Fe /Fe
+
couples in the charging/discharging profile, the long plateau at higher voltage ~4.1 V vs Li /Li is corresponding to+
the redox reaction of Mn during the Li extr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