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之基 养正之所 贤才之薮——以清末以降合肥地区私塾教育为例.pdfVIP

教化之基 养正之所 贤才之薮——以清末以降合肥地区私塾教育为例.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0年 9月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Sep.2010 第28卷 第 5期 JournaloIHe{eiNormalUniversity V01.28No.5 教化之基 养正之所 贤才之薮 — — 以清末以降合肥地区私塾教育为例 谈儒 强 (合肥师范学院 教育系,安徽 合肥 230061) [摘 要]私塾教育是我国宝贵的教育遗产,必须重估其价值。在中国教育史上,私塾为教化之基、养正之所、贤才之薮、 学术事功之根柢、基础教育之主要承担者。居皖之中的合肥 ,私塾教育长期承担着本土教化之责,发挥着化民成俗、导民向 善、培养人才的作用。 [关键词]私塾;私塾教育;合肥地区;社会教化 [中图分类号]G62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73(2OLO)O5—0103—04 “塾”最早见于 《礼记 ·学记》:“古之教者,家有 安徽大学校长杨亮功所说:“自清末至民初这一段 日 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1]明确将 “塾”界定 子,正是中国教育学术思想极大转变时期。由私塾 为教育场所。我国古代官学仅止于县学,“塾”这种 转变到学校教育;由传统保守思想转变到接受西洋 民间教育机构及其办学形式,在文化教育普及和化 学术思想;由古典文学转变到提倡 白话文。”E4]。这一 民成俗的社会教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时期,新式学堂为数不多,私塾教育仍处主体地位。 安徽省的皖北为管子、老庄、曹操故里,皖南有 此时不少人对新式教育还缺乏认同,政局不稳,饥荒 “东南邹鲁、程朱阙里”美称,而皖中之合肥正处于这 不断,教费匮乏,学校甚至时办时停,如 1908年在庐 个南北交汇点,教化早启,如 《汉书 ·循吏列传》记 州府试院旧址创办的师范传习所8个月即停办。而 载,西汉 “第一循吏”舒城人文翁兴学。据合肥志记 私塾学时灵活,管束严格,单科独进,见效明显。此 载,清末私塾遍布城乡,合肥城内几乎每条街巷都有 外,家长大多不愿女孩进学校(如合肥名媛张充和), 私塾,计约百余处。合肥西乡淮军故里圩堡群也都 请塾师在家开馆。1910年学部颁布 《改 良私塾章 建有家塾。[] 程》,1912年教育部颁布 《整理私塾办法》,主要是引 一 、 私塾教育的近代嬗变 导私塾教育逐步向新式学校教育转型。 晚清合肥人李鸿章惊呼中国发生了 “三千年未 (二)式微 有之变局”。光绪廿八年 (1902年),李经方在小东 廿世纪 20年代末至新 中国成立前夕。由于中 门庐阳书院旧址创立庐州中学堂,收纳府属合E/(首 小学校逐渐增多,学校在学制、教师、课程与教学等 县)、舒城、庐江、巢县、无为五县学生。光绪卅一年 (1905年),乡绅金绍良创立育才初等小学堂。光绪 方面 日趋完善;社会名流,公教人员、军政要员大都 年间,法国、西班牙等国传教士先后来合肥传教办 出自新式学校,社会上逐渐出现重视学历文凭,私塾 学,其中比较出名的是位于四牌楼附近的三育女中, 教育逐渐退场。但在合肥城乡仍有一定的市场,私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