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南学术]}2013年第6期
闽北古民居及家族教育内涵考述
胥文玲
摘要:闽北有许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千年古镇,其中的古民居建筑充分体现 “天人合一”、“以和为贵”
的和谐思想及 “忠勇孝义”的道德伦理教育思想。家塾、书房以及 “蒙童入学礼俗”的教育习俗都使得闽北古
民居承载了诸多教育功用。古民居以传统吉祥图案,为子弟大力营造科举仕宦的文化氛围寄寓家族美好祈
望,同时,很好地保存 了家族教育的历史传承元素,体现 了闽北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关键词:闽北;古民居 ;建筑;家族;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1569(20l3)06—0285—06
自宋代 以来 ,特别是明清年代,闽北很好地保存了家族教育的历史传承元素,从闽北古民
居建筑可见一斑。这些古民居主要集中在闽北十个千年历史文化古镇,如武夷山的下梅村、兴
田镇和五夫镇,延平的峡阳镇、元坑镇和南山镇,邵武和平镇,光泽崇仁乡,建阳的麻沙镇和浦
城水北镇等。古民居建筑风貌古朴、典雅,文化气息浓郁,尤其门楼、窗格、斗拱、雀替、柱础等
精美装饰十分讲究,堪称东方艺术的综合体现。它们的存在是闽北家族教育成就的最好例证。
一
、 闽北古民居的文化解读与教育内涵
闽北有崇文重教的优 良传统 ,人们深谙 “兴门第不如兴学第,振书声而后振家声”的道理,
如五夫镇紫阳楼的 “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李氏大夫第的 “天下第一等人忠臣孝子,世间
只两样事耕田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等楹联;建阳麻沙镇蔡氏
宗祠墙上的 “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峡阳应氏祠堂墙上的 “诗书传家、忠勇报国”等家训;朱熹
“四个之本”的治家格言——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都
充分体现闽北家族具有 “崇儒重教”思想。为此,闽北历史上涌现出邵武和平古镇李氏、廖 氏
和黄氏、下梅村邹氏、峡阳张氏、应氏等诸多名门望族。闽北家族先辈们极力劝导、激励子弟向
学,通过古民居建筑布局设计或精美的 “三雕”装饰,不仅构筑了撼人心魄的美奂绝伦的 “物态
文化层 ” ,而且极力为家族子弟营造科举仕宦的文化氛围,以此激发他们 “早步蟾宫,高攀仙
桂 ”的进仕之心。
基金项 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 目“家族教育的历史传承—— 以闽北地 区为例”(项 目编号:
13YJA880089)。
作者简介:胥文玲,教育学博士,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副教授。
《东南学术;)2Ol3年第6期
(一)闽北地区特有的文化元素
闽北是闽学的摇篮和发源地,拥有深厚而特有的文化元素。著名哲学家杨时、游酢,传二
程之学于闽,“程门立雪”至今脍炙人 口。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是我国继孔子之后最有影响
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儒学思想文化 “朱子理学”被钦定为官方的正统思想,其影响深入中国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闽北地区显得尤为突出。闽北古民居中存有大量朱熹墨迹,如邵武大埠岗
谢宅的 “文明气象”、松溪县城关九曲巷叶氏大夫第的 “静神养气”、建阳市书坊村楠木厅陈宅
民居的 “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等砖雕装饰。
(二)闽北古民居空间布局特点
1.体现 “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建筑上体现为人与 自然之间的互利互生、和谐
共处。张岱年指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以重和谐、重整体、重直觉、
重关系、重实用为特色。”闽北古民居建筑群落的布局,强调与 自然环境的融合,如武夷山下
梅村、浦城观前村,既有山区村寨的古朴,又具江南水乡的柔美,古民居山环水绕,溪流沿着宅
院的外墙潺潺流过,整个古村落巧妙地运用小桥、亭阁、寺庙、宅院等建筑和流水 自然连为一体
的空间布局,极富诗情画意。又如邵武和平古镇 “廖 氏大夫第”南侧的课子楼至今仍有一株古
柏穿屋而出,建筑与 自然的和谐之美在此得到了充分印证。廖氏家族先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
思想浸润,在建造房屋时极为讲究顺应 自然,物尽其用,保留古树。其尊重环境,顺应环境中各
种关系,追求建筑与 自然交融,心理与 自然共鸣,不仅蕴含着 “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美好寓
意,也是一种典型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