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名
作
欣
赏 汉译佛经中的“蛇”形象探源及其对古代小
M
A
S
T
说的影响
E
R
P
I
E ⊙郜林涛[华东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 200237]
C
E
S
摘 要:印度佛经将“蛇”形象泛指一切有害事物,多与嗔恚联系在一起,为恶者要受到苦难折磨,其中一种,就是受
蛇身之苦。受印度佛经的影响,中国古代小说经常通过“蛇”形象宣扬因果报应。尤其在一些佛经题材小说中,这种
“化蛇受报”情节,可与妒妇联系起来,或因其生前多妒,死后即堕蛇身。从而起到惩恶扬善的功用。
关键词:佛经 “蛇”形象 妒妇 因果报应
佛教对于中国小说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从题材到情节、人物,都能看到佛教的痕迹。尤为明显的是,有些
佛教的故事原型逐渐渗入中国的传说与小说领域之中。今试举中国小说中“蛇”形象的佛经原型来加以考察。
一
我们首先来考察“蛇”这一形象在佛经文本中的特殊含义。
(一)泛指一切有害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蛇往往有复杂的象征意义。与中国有所不同的是,在古代印
度,蛇一般是邪恶的代表。蛇形象在佛教经典中随处可见,常用来泛指一切有害的事物,如佛陀曾以蛇来指称黄金,
也是认为金钱对人心有大害处。《大庄严论经》卷第六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佛陀与阿难在旷野中见到了宝藏,
①
“佛告阿难:‘是大毒蛇。’阿难白佛:‘是恶毒蛇。’”有贪图财物者最终反受其害。
佛教以生为苦,于是认为构成生命的基础之四大便为一切苦之根源,遂以毒蛇类之。佛经中有关蛇的最著名
的譬喻是以蛇比做四大。以蛇来比喻构成身心的地、水、火、风等四大元素,也称为四大毒蛇。如《增壹阿含经》卷第
②
二十三:“言四毒蛇者,即四大是也。云何为四大?所谓地种、水种、火种、风种,是谓四大。”而《杂譬喻经》卷上则讲
了一个颇有象征意味的故事:“昔道人于山中学道,山中多有蝮蛇。道人畏之便依一树下,高布床褥坐禅念定,而但
苦睡不能自制。天人则于空中笑觉之,遂睡不解。天人因作方便,欲恐令不睡。极夜天人言:‘咄咄道人,毒蛇来矣。’
道人大怖,便然灯火,遍求之不见,天人数数不止。道人乃更恚曰:‘天人何以犯两舌,都不见物,云何为言言毒蛇。’
天人语道人:‘何不自观内毒蛇,身中有四蛇不除,如何更从外求之乎?’道人闻天人语,即自思惟,观身历藏乃知四
③
大为五阴六衰所沉没,无数劫来至今未脱,即解四谛苦空非身。天未晓漏尽意解,六通具足得罗汉。”类似的比喻在
佛经中随处可见。这个比喻是为渲染佛教的苦空观念,帮助人摆脱对世界的执著,有着强烈的哲学意味。
(二)在佛经中,蛇还多与嗔恚联系在一起。三国吴时译出的《法句譬喻经》卷三云:“毒蛇言:‘嗔恚最苦。毒意
④
一起,不避亲疏。亦能杀人,复能自杀。’”佛经中以贪、嗔、痴为三毒,《无量寿经》卷下说道:“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⑤
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嗔恚即忿怒之意,于贪、嗔、痴三毒中称为嗔毒,最为有害的蛇往往便是嗔毒的象征。众生因
嗔恚而行不善,辗转于三界而不得出。
在不同的情境,出于不同的原因,佛陀多次将毒蛇与嗔恚联系在一起,对四众宣讲嗔恚的害处。《增壹阿含经》
卷九记载阿 世王放醉象欲加害佛陀,佛陀调伏了醉象,并说:“ 恚生地狱,亦作蛇 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