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对犯罪收益的民事没收
黄 风
摘 要 民事没收是一种对物不对人的制裁措施,它所针对的是一类特殊的财物,即犯罪收益。民事没收可以
在没有刑事案件的情况下没收财产,即便被告人已经死亡或者在逃,甚至即便还不知晓谁实施 了违法行为。民
事没收适用民事诉讼的 “谁主张谁举证”原则,要求那些声称对财物享有合法权利的人员承担相应的证明责任,
并且只要求法官 “根据优势证据”的标准证明裁断有关财产是否应被没收。我国应当借鉴外国的民事没收制度
以及相关的成功经验 ,尽快建立针对犯罪所得或者违法行为收益的、独立的财产没收制度。
关键词 民事没收 没收财产 刑事司法协助 犯罪收益
作者黄风,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
传统法学理论可能会对 “民事”与 “没收”的 特大贪污案主犯之一余振东非法转移到 旧金山的
结合感到困惑,因为民事诉讼中的财产性措施通常 355万美元成功地实行民事没收并全额返还 中方,
表现为对损害结果的弥补或赔偿 ,国家一般避免通 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 54
过强制剥夺的方式将 民事诉讼的标的收归己有。但 条第 1款 (三)项要求各国 “考虑采取必要的措
是,近若干年来 ,“civilforfeiture”和 “civilconfisca. 施 ,以便在因为犯罪人死亡、潜逃或者缺席而无法
tion”已成为一些国家关于追缴犯罪收益立法 中令 对其起诉的情形或者其他有关情形下,能够不经过
人瞩 目的制度 ,并且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相当积极 刑事定罪而没收这类财产”。这一条款实际上是对
的作用 。2003年9月美国政府对中国银行开平支行 民事没收制度的倡导。
一 、 对物不对人的制裁措施
为什么要对 “没收”冠以 “民事 (civil)”定 规定:对于任何财产,无论是不动产还是动产,只
语?美国司法部 “资产没收与反洗钱处”的一位专 要能够证明该财产构成、起源或者来 自于直接或间
家解释说 :“财物的所有主并不一定是干坏事 的人 , 接通过犯罪取得的收益,即可单独地对之实行没
如果坏人利用某人的财物实施犯罪,我们就可以在 收。②
民事上没收该财物,因为有关诉讼行为针对 的是物 从理论上讲,民事诉讼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
(inrem)”。①美 国可 以说是 民事没收制度 的发源 类,对物的诉讼 (actionesinrem)和对人的诉讼
地,也是最擅长利用此制度的国家,它的法律明确 (actionesinpersonam),前者解决的是各种物权的归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 目 “通过民事诉讼追回资产问题研究”(项 目号:07JA820016)阶段性成果之一。
① 参见StefanD.Cassella,“RestraintandForfeitureofProceedsofCrimeinInternationalCase”,为Cassella在 “The2OO2OxfordConferenceonthe
ChangingFaceofinternationalCooperationinCriminalMattersinthe21Century”会议上的发言文稿。
② 参见 《美国法典》第 l8编第 981条 (a)(1)。
一 89 —
法学家 2009年第 4期
属和保护问题,后者则是解决当事人基于特定法律 遗失票据的公示催告程序中的潜在利害关系人那样
关系 (如债关系)而发生的权利与义务问题。与民 可以在接到通知后决定是否向法院提出权利主张或
事没收相关的诉讼属于 “对物的诉讼”,它所要解 者其他异议。当然,在对有关财物的来源和归属问
决的是物的归属问题,而判断归属 问题的标准则 题进行甄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