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诗论中的“一唱三叹”说.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6卷第2期 中国韵文学刊 V0I.26.No.2 2012年 4月 JournalofChineseVerseStudies Apr.2012 论宋代诗论中的 “一一H唱日三二H叹义’’说 徐利华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河北经贸大学 人文学院,石家庄 050061) 摘 要 “一唱三叹”本是周代清庙祭祀时乐歌的演唱方式,宋人将之用于诗歌批评中,形容诗歌的平 和雅正、淡而有味的特征,既与作品的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章法结构、语言表达等因素有关,又和作家的个性 气质、学识修养紧密相连。 “一唱三叹”还常被用于描绘读者欣赏诗歌时的情绪感受,有时也指一种不拘泥 于诗歌字面之意而能通过反复涵咏、吟唱来体会其 内在风神韵味的接受方式。 关键词 一唱三叹;雅正;淡而有味;涵咏;吟唱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2491(2012)02—0034—07 “ 一 唱三叹”说在宋人诗论中频繁出现。如苏 理义也。”[61(P276)从这些记载中可 以看到,周王朝在 轼赞美黄子思的诗 “可以一唱而三叹也”[11(~125);张 清庙之中祭祀祖先时,将清淡的音乐与简单的祭品 嵘批评梅尧臣的诗 “令人无一唱三叹之意”[2](卷”; 相配合,象征着礼乐 “以德为本”的宗 旨,有着归正 严羽在 《沧浪诗话》中指出,宋诗之所以逊于唐诗, 人心的教化功能。其中 “一倡而三叹”,是指配合 一 个重要的原因是 “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 “朱弦疏越”的击瑟之声来演唱的乐歌 。所谓 “朱弦 焉”[】 。可以说,到了宋代,以是否有 “一唱三叹 疏越”,郑玄云:“朱弦,练朱弦,练则声浊。越,瑟底 之音”作为判断作品好坏的标准之一,是许多人共 孔也,画疏之,使声迟也。”】n‘叭 朱‘弦”是将丝弦 同的诗学主张。 加以煮练,使声音厚浊;“疏越”是将瑟的底孔疏通 扩大,使声音迟缓。清庙祭祀时,瑟声厚浊舒缓,人 “ 一 唱三叹”之语出自《苟子 ·礼论》:“三年之 声一唱三叹,两者结合,共同营造出遗音袅袅的听觉 丧,哭之不文也,《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县一 感受。而人声演唱的歌词,是保存在 《诗经》中以 钟,尚拊之膈,朱弦而通越也,一也。”L4j( 《礼 《周颂 ·清庙》为代表的祭祀诗。因此,“一唱三叹” 记 ·乐记》继承此说:“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 也就被视作周代祭祀音乐和诗歌的共同特点而进入 之礼 ,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 后世学者的理论视阈。 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 较早将 “一唱三叹”用于文学批评的是陆机的 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 口 《文赋》:“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 腹耳 目之欲也,将 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 遗味,同朱弦之清汜。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 也。”[5】( 《吕氏春秋》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故先 艳。”[】N‘’陆机借 “一唱三叹”,形容 “清虚”、“婉 王必托于音乐以论其教。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 唱而三叹,有进乎音者矣。大飨之礼,上玄尊而俎生 约”、“雅而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