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之刑法归属.pdfVIP

“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之刑法归属.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期刊论文,完美PDF内部资料、支持编辑复制,值得参考借鉴!!

煮煮相 隐 与 大义灭煮 之刑法归属 焦 勇 [内容提要] “亲亲相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一项司法主张,在历代法律 中都得以确认。 “大义 灭亲”制度作为对正义的追求而一直被一部分人所推崇。这两种制度其实是情与义在法律领域 中的冲突。在 当代立法上,应该吸收古代 “亲亲相隐”制度 的精华,借鉴外国成功的立法经验,建立 “亲属免证权”制 度;同时, “大义灭亲”在道德层面上可以提倡 ,法律不应该予以强制或鼓励,因为其属于个人 自由选择的 范畴。否则,不仅不利于维护亲情,不符合人性,而且不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最后还会影响法治的权威。 [关键词]亲亲相隐 大义灭亲 人性 伦理 “亲亲相陷”的观念是儒家亲情伦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作为封建伦理道德在刑事法律上的反映, 在中国有深刻的社会基础和悠久的历史渊源 ,也是中国古代至民国时期在量刑时予以减免的根据。 大“义灭亲”在道德层面上可以提倡,但法律不应该予以强制或鼓励,因为其属于个人 自由选择的范 畴,法律无权利且也不适宜去调整。 “亲亲相隐”体现的是人的天然本性, “大义灭亲”维护的则是 法律的正义。这两种制度实质反映了 “情”与 “义”在法律领域中的冲突。在当代立法的思路上 ,如 何寻求两者之间的和谐共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觉得应在借鉴国外成功立法经验 的基础上,吸收 “亲亲相隐”制度的精华,把握 “大义灭亲”的实质,进而在学理和实践中寻找一条 理f生解决该冲突的道路。 一 、 对 “亲亲相隐”制度的审视 (一) “亲亲相隐”的历史沿革 沦《语》记载: “叶公语孔子曰: 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 吾‘党之直 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叶公和孔子有不同的道德标 准,叶公认为父亲偷羊,儿子作证,是正直的表现,而孔子认为父亲犯罪,儿子包庇 ,正直就包含在 其中了。 子 ·尽心上=》也有记载: 桃“应问日: 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叟杀人,则如之何 ’? 孟子 日: 执‘子而已矣 ’。 然‘则舜不禁与’?日: 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 之何’?日: 舜‘视弃天下如弃敝屣,窃父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忻然,乐而忘天下。”此处,孟子 假设了一个极端的案例:舜的父亲杀了人,舜如何处理?按国法,应当逮捕法办,作为国君,舜不加 干涉,但作为儿子,他却有权 亲“亲相隐”,背着父亲逃到海边,与犯罪的父亲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① 这两个故事折射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 “亲亲相隐”之雏形。这种 “亲亲相隐”的精神在儒家的整个谱 系中不断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 华东政法学 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 ①高绍先: 《中国刑法史精要》,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18页。 13 广东法学 2011年第 4期 “亲亲相隐”制度,从先秦时期到中华民国,与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发展始终相随相伴。其 内容是 指亲属之间不仅可以免除相互作证的义务,而且还可以互相包庇犯罪而不受刑事法律的追究。从先秦 的 “子为父隐”、汉代的 “亲亲得相首匿”、南北朝的 “父为子隐”以及隋唐的 “同居相为隐”的详细 规定到 大《清新刑律》和民国刑法保留的 “为庇护亲属而藏匿犯罪人及湮灭罪证不罚”、 “放纵或便 利亲属脱逃减轻处罚”、 “为亲属利益而伪证及诬告免刑”、 对“尊亲属不得提起 自诉”等规定中,可 以说 “亲亲相隐”已成为中华法系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而血脉相承。 从世界各国法律规定来看, “亲亲相隐”制度也都有存在的足迹。从东方到西方 ,从古代到现 代,从奴隶制法、封建制法直至资本主义法甚至到社会主义法 ,都有关于 “亲亲相隐”制度的规定, 不过在具体内容上略有不同而已。②比如,古希腊的宗教和伦理就反对子告父,古罗马法中甚至规定 亲属之问相互告发要丧失继承权,柏拉图的 叙弗伦篇》和孟德斯鸠的 《沦法的精神》 中都有 “亲 亲相隐”思想的体现。为在法律中体现此思想,孟德斯鸠还专门商讨了两条法律条文。⑨有个发生在 澳大利亚的经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yxi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