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孔冲抓粘土防渗墙在水库除险加固中的应用.pdfVIP

套孔冲抓粘土防渗墙在水库除险加固中的应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套孔冲抓粘土防渗墙在水库除险加固中的应用 王海丽 黄锦林 陈亮雄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州,510630) 摘 要:通过调查大量工程实例及查阅各种文献资料,从设计、施工、防渗效果、工程造价及注意问题等方面对 套孔冲抓粘土防渗墙技术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以期在我省得到推广应用。 关键词:套孔冲抓 粘土防渗墙 土坝 除险加固 1 前言 据2001 年统计,广东全省310 座大中型水库中有178 座,6240 座小型水库中有3300 多座水 库带病运行,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安全隐患,而这些病险水库中,土坝占 90%以上。广东省政 府 2003 年发出粤府[2003]13 号文,要求全省各地认真执行省人大关于继续解决小型水库安全隐 患问题的决议,从2003 年-2 007 年投入33.93 亿元,彻底诊治3279 座小型水库潜伏的“险”、“病”、 “危”况,同年,更是把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列为广东省城乡防灾减灾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要求在3~5 年内完成。面临如此艰巨的任务,选择防渗效果好,工程投资少,施工方便,质量易 控制的土坝防渗加固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套孔冲抓粘土防渗墙技术是利用冲抓式打井机具,在坝体内造孔,回填防渗性能好的粘土, 分层夯实,形成一道连续的粘土防渗墙,同时,在回填夯实时,对井壁土层挤压,使井孔周围土 体密实,从而达到防渗加固的目的。该技术是70 年代初,由浙江省温岭县在处理险坝中首创,近 年来,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逐步推广到江西、湖南、山西、四川等十多个省份。尤其是江西省, 已有大中型水库55 座(占加固总数的45%),小型水库上百座采用此法加固,效果均较良好,此 项技术已成为江西各地普遍采用的加固方法[6]。经调查,广东目前只有河源市船塘水库(小二型) 采用此项技术对土坝进行了加固,工程完成后经过一个水文年的考验,效果良好[5]。 本文通过调查大量工程实例及查阅各种文献资料,从设计、施工、防渗效果、工程造价及注 意问题等方面对套孔冲抓粘土防渗墙技术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希望能在我省得到推广应用, 为更好地完成广东病险水库土坝的加固任务做出贡献。 2 套孔冲抓粘土防渗墙设计[1][2] 套孔冲抓粘土防渗墙的设计,主要包括钻孔平面套接布置、孔距、排距、孔深、有效墙厚及 回填土料设计等。 2.1 钻孔平面套接布置 若采用单排布孔,在坝轴线或坝轴线上游侧按主、套孔相间布置,一主一套相交连接成墙。先 打主孔①、③号,回填后再打套孔②号,回填后再打⑤号孔,回填后再打④号孔,以此顺序,进 行打孔、回填。套孔即双号孔为整圆,主孔即单号孔被套孔切割,呈对称蚀圆。单排布孔的防渗 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打双排孔,如图1 所示。钻孔排数可根据土坝所需防渗有效厚度T来 决定: T=H/ J允许 式中:T—防渗墙有效厚度(m);H—作用于防渗体的设计水头; J —填筑土料允许 允许 渗透比降,对于良好压实的填土,轻壤土为3~4,壤土为4~6,粘土为5~10。 2.2 孔距、排距及防渗墙的有效厚度的确定 如图1 所示,根据几何关系推导,孔距、排距和有效厚度的计算公式详见表1。 423 表1 孔距、排距和有效厚度计算公式 钻孔排数 最优α角 孔距Li 排距Si 有效厚度Ti 1 45° L =2Rcos α T =2Rsin α 1 1 2 38°34′ L =2Rcos α S =R (1+sinα) T =R (1+3sinα) 2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