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在NO上做文章,消除NO有个途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结构化学讲稿 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 化学与应用化学教研室 强亮生 200年月 1.1 研究对象 学习目的 2.1 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NO NO + O2 NO2 NO2 + H2O 城市烟雾 现在如果给同学们一个治理课题,该如何考虑呢? 关键是要在NO上做文章,消除NO有个途径: ① 让NO转换成无害气体 ② 不让NO生成 ① 2NO N2 + O2 (回归大自然是最理想的) 能否行得通,要用热力学的知识来判断。由有关计算可知:= -173.38 kJ/mol,=2.6×1030 判断结果是:非但可以进行,而且趋势很大。实际不然,原因是速率太慢,要加快反应速度,同学们说,应采取什么措施呢?加热或加催化剂。再给出一组数据= -180.74 kJ/mol,= -0.025kJ/mol.k 显然加热不成,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加催化剂,因为催化剂改变反应的途径,相应地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如何选催化剂呢?则应知道为什么高,通过分子轨道理论,具体是通过前线轨道理论,可知其高的原因是反应物分子的分子轨道对称性不匹配(微观可逆行原理),这又用到了分子轨道对称守衡原理,这就是结构化学的问题。与此类似 C2H4 + H2 C2H6 = -101.01 kJ/mol,无催化剂Ni不反应,只有加Ni才成,即亦是用前线轨道理论来解释。 ② 不让NO生成——富氧膜(分子筛) 只许O2通过,不许N2通过,要求N2不能超过3%,此膜最早是日本的富井千一研究,因为日本只重视应用研究不重视基础研究,而美国比较重视基础研究,故其与美国进行合作研究,最后研究成功,用在医学上,代替氧气瓶。 (2) H2 + I2 2HI 速率方程 [H2][I2] 二级反应 问其是否为基元反应? 不是,但1976年以前一直认为该反应为基元反应,实际上用分子轨道理论很容易说明该反应不可能是一个基元反应。 (3) 解释相溶原理(相似相溶原理) 人们很早就知道这个原理,且应用了这个原理,比如在酒中掺水就是应用了这个原理。那么为什么相似相溶呢? 互溶:0 溶解过程:0 0 要想0,即后一项起主导作用,得小,从结构上看,过程中键能变化小,即小,亦要从结构上分析其原因。 1.2.2 发现、合成、提取符合人类一定需要的新物质贮H合金 H金属化合物 此反应是可逆的,加热又可以放出氢气,实际上氢是以较高的密度与金属以金属H化物的形式储存起来,目前国际上已成为商品的有三类贮H合金。 贮H容量 铁基合金,以TiFe为典型代表 101.2kg/cm3 镍基合金,以LaNi5为典型代表 104.3kg/cm3 镁基合金,以Mg2Ni为典型代表 101.2kg/cm3 液态H 71kg/cm3 在贮H金属中,实际上H已占据晶格节点,相当于变成固态H,因此比液态H密度还要大,而要研究性能优良的贮H合金,必须研究结构性能的关系,用到结构化学的知识。 我国最早研究贮H合金的是南开大学的申津文院士,我系褚德威教授亦在搞贮H合金。 有什么用呢?目前的Cd-Ni电池存在能量密度低,毒性大,污染严重的问题,若用Ni-H电池来代替,能量密度高,无毒,寿命长,还可做到大电流充放电,可作为电动汽车的电源。(简单介绍我校王纪三教授发明的发泡电池) 形状记忆合金 20世纪60年代初的一天,美国海军军械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领来一批镍钛合金丝,也许是在制造过程中处理不当,合金丝被弄弯了,他们只能一根一根地将合金丝较直。有人顺手将较直的合金丝放在炉子旁边。这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一些较直的合金丝在炉温的烘烤下,不一会都恢复到原来弯曲的形状。前功尽弃,令人懊丧,于是不得不重新较直合金丝。起初,他们没有领悟到其中的原因,还是把较直的合金丝放在炉旁,结果合金丝又弯了。这种现象重复了多次,较直,弯曲,再较直,再弯曲,直至人们把较直的金属丝换了一个地方堆放,不再受到炉温的烘烤以后,合金丝才继续保持挺直的形状。 美国海军军械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正是紧紧抓住了上述的意外事件,开始反复的实验研究,终于发现了w(Ni)=50%的镍和w(Ti)=50%的钛合金在温度升高到40℃以上时,能“记住”自己原来的形状。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形状记忆效应” 1963年,在美国海军科学会议上,他们宣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向会议代表演示了“形状记忆效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