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今译”作为“翻译”的质疑.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 科 学 研 究 2009.1 古诗词 ¨今译 ’作为 翻译 的质疑 高 玉 (摘要] 迄今为止,古诗词的 “今译”没有一首能代替原诗,这与技术无关,根本原 因 在于古诗词不能 “翻译”。古诗词就是它自己,就是古汉语的,翻译成任何一种语言都会从根 本上改变了它。古诗词之所以不能 “今译”,首先是由语言体系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其次是由 文学的特点以及古诗词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古诗词中的格式、意境、多义性等都是不能 “今 译” 的。 [关键词] 古诗词;今译;翻译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9)O1—0177—07 现在见到的最早把古诗翻译成新诗的是郭沫若,早在 构成了影响古代文学普及、接受和欣赏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确立不久,在新文学还是属于 同时,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语言体 “婴儿”的时期,他就开始 “今译”诗经。到 1922年时, 系的变化 ,特别是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文学不论是在内容 他 “今译”了 《诗经 ·国风》中的4o首诗,取名 《卷耳 上还是形式上以及文学观念和审美观念上都有了很大的变 集》,并于第二年出版。但是,古诗 “今译”从一开始就 化,现代人对古代文学在 “文学性”方面也感到很生疏。 有争议 ,比如当时的梁绳炜和周士钊就对郭沫若的 《卷耳 “今译”首先就是解决语言上的障碍问题,其次是解决文 集》提出了批评,认为 “古书今译是走不通的路,古诗 学上的陌生感 问题。 是不能译和不必译的东西”…。很多学者都是持这种观 但我认为,古诗词是不能 “今译”的。在西方,一 点,也一定程度上有所表述 ,但笔者并未见到有人对这一 个很普遍的观点是 ,诗歌是不能翻译的,我认为这个观点 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本文主要是从语言学的角度重新论 对于古诗 “今译”同样适用。根据茅盾关于文学 “翻译” 证这个 问题。 的定义,把古诗词翻译成现代汉语,不可能 “把原作的艺 (一) 术意境传达出来”,也不可能 “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 为什么要 “今译”? “今译”的作用和性质是什么? 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任何 这是我们首先要追问的。 “今译”都是一种强制性的解读,都会改变它 ,都会在意 古诗词 “今译”实际上是为了缓解或消除文学上的 义和文学性上有所增加或减少。古诗词就是它 自己,就是 “时间差”,这种 “时间差”首先是语言上的,其次是与 古汉语的,翻译成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保持其原来的意 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学观念和文学风尚上的。由于时间的变 义内容。 化,物事以及文化的变化 ,特别是古代汉语作为一种语言 从郭沫若翻译 《诗经》到现在,已经有80多年的时 体系成为历史语言之后 ,隶属于古代汉语体系的中国古代 间了,在这80多年的时间里,有无数的 “今译”, 《诗 文学对于生活在现代汉语中的人来说,已经有了理解上的 经》、楚辞、汉魏乐府诗、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今 障碍,特别是对于一般读者来说 ,这种语言上的障碍已经 译”尤其多,笔者所见 , 《诗经》的 “今译 ”就有4J0多 [作者简介]高玉,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浙江 金华 321004。 · l77 · 种。译者中,诗人、学者均有,且不乏名家,诸如李长 观有一定的距离。3O年之后的郭沫若明显成熟 了, “今 之、

文档评论(0)

叶峰 + 关注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