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开展外国考古教学与研究刍议
蔡凤书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的考古学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在考古调
查、发掘与综合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已引起世界学人的密切注视。中国的考古学研究
已开始走向世界,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可是,我们对外国考古学研究成果与进展知之
不多,甚至完全茫然,这也是无需回避的。
以田野调查和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欧洲大体上是产生于19世纪中叶,至今已
有一百五十多年。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教授所著《考古学一百五十年》一书便是
对此很好的总结。近代田野考古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大体上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
之后由西方传入中国①。从那以后,有了山西夏县西阴村的发现、山东历城(今章丘)龙
山镇城子崖的发现与发掘,还有举世闻名的河南殷墟的发掘。震惊世界的北京人化石的
发现也是在1929年。李济、梁思永先生为代表的一些考古学先辈把外国先进的科学方法
引入中国考古学中,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1936年滕固先生将瑞典的考古学大师o.
蒙特柳斯的著作译为中文出版∞,不仅使我国学者们大开眼界,而且在考古学方法论上也
有了可循的理论依据。截止到抗El战争之前,从事考古研究的专门人才全国通算起来不
过几十个人,而且这些人大部分都能直接阅读外国人写的考古著作,所以在当时学习外
国考古学的问题并不显得如何重要。从30年代我国考古学家们的著作来看,他们对外国
考古学了解的程度基本上与我国当时的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
50年代中期以前,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尽管那时有许多
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了封锁、孤立的政策,但是借鉴外国的经验、加速进行经济和文化
建设仍然是我们国家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考古学亦不例外。那时在北京大学开设
了《埃及考古学》讲座(1956),1957年以原田淑人为团长的日本考古学访华代表团前来
中国,他们在西安、洛阳、曲阜等地参观,与中国考古学家们广泛交流。应中国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邀请,在北京大学作学术讲演的前苏联著名考古学家吉谢列夫
两度访华,在各地参观,并且就花拉子模发掘、南西伯利亚古代史等问题作了讲演,这
使得包括笔者在内的中国年轻的学人耳目一新、大受启发。那时还翻译出版了前苏联莫
斯科阿尔茨霍夫斯基的《考古学通论》、柯斯文的《原史文化史纲》以及尼柯尔斯基的
《原始社会史》以及英国人柴尔德的著作,也开始着手翻译蒙盖特等人著的前苏联考古学
名著《苏联考古学》@。中国科学院派员到前苏联参观考古发掘,中朝两国组成联合发掘
队虽是60年代初期的事,但很能说明我们重视借鉴外国经验。还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学
者利比在50年代初发明了用放射性碳紊测定古物的方法。事隔不久,这一方法就由我国
著名学者夏鼐先生介绍到中国④,从60年代初期开始着手建立碳十四实验室。在《考
古》上仅50年代发表介绍外国考古的文章64篇。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从60年代中期开始,对外国考古学知识及研究成果的介绍便
从中国大陆上销声匿迹,对外交流基本上中止,人们忌谈“外”以避“崇洋媚外”之嫌,
当然谈不上对外国考古学的学习与研究了。这一过程长达十几年。
对外部世界的自我封锁,使得我们的考古学研究和外国考古学脱节,二者之间的距
离越拉越大。我们对外国考古学研究中的新知识、新成果和新技术不了解,不仅造成了
重复研究或以历史为薪闻。而且久而久之在我国部分考古学者心理上也形成了障碍,以
为中国地大物博,文物众多,中国的考古文物工作尚且做不完,哪里有暇顾及外国的事1
60年代利基博士在东非的发掘成果,雄辩地证明人类的历史在200万年以上,而我们在
60年代中末期不知道这情况,硬是抱着人类历史“大约有百万年之久”的信条不放,这
就是闭目锁听的后果之一。实际上,说中国的事做不完无暇顾外国的说法十分片面,以
此理类推,中国历史典籍浩翰,许多人皓首不得穷经,是否就不要读外国史了呢?很显
然,这种思维方法有意无意地阻碍了科学发展。
俞伟超先生说:“自70年代末期以来,我们逐渐了解到一些被隔断了近30年的国际
考古学界中的新情况。”@如前面所述,我们和外国考古学隔绝的时间没有那么长。但即使
隔上十几年也是够严重的了。近十几年以来,我们不仅在《考古》杂志和《中国考古学
年鉴》上看到国外考古学研究动态及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而且在《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I,I卷中可以读到有相当份量的外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