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典诗意的现代转换
以余光中、洛夫和郑愁予的几首诗为例
0宋尚诗[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 200092]
l摘 要:中国文学有 “大传统”和 “小传统”。前者指 《诗经》以来的古典文学,后者指 “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中国新诗同
I样承继这两个传统,而这二者的如何兼容正指向“中国古典诗意的现代转换”这个论题。5O年代后的台湾诗歌的生长
l正是在华文文学的大版图下,以续接小“传统”的方式,获得与大“传统”的不断对话。余光中的五《陵少年》、洛夫的边《
I界望乡》和郑愁予的残《堡》细微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意的现代转换”之不同策略,也具有一定的代表I生和标本意义。
l关键词:古典 现代 余光中 洛夫 郑愁予
一 、 引 言
将 “中国古典诗意的现代转换”这个论题置于台湾的诗歌语境中,进行大而化之地讨论,并不新鲜。可以轻易
搜到的便有 论《郑愁予诗歌与传统诗歌的联系》论《郑愁予诗歌的古典意蕴》《台湾现代诗歌的西化和民族化——
以纪弦、余光中和洛夫为中心》《默数念珠对坐千古——论郑愁予诗歌的佛理禅趣》和 《郑愁予借鉴古典诗词创作
技法的策略和意义》以及 《中国新诗的古典追求——以余光中、洛夫之诗艺为探索中心》。然而上述论文有三个特
点:一是多探讨郑愁予诗歌与古典诗意的血脉联系;二是论据所选诗歌多走马观花,缺乏定力,抑或讨巧——从诗
库中选取各类诗歌的不同面向,以服务 自己的论题,这样不免抹除客观存在的差异(诗人不同时期的艺术立场和
思想境界的差异及其带来的诗歌风貌和美学内核的差异),略显牵强附会;三是多诉诸纯理论,与具体文本细读的
结合过少,流于理论的自说 自话和画地为牢。如此,一旦过分缺少对特定案例的条分缕析,必会导致论文的 “气血
不足”,“概论未必宏观,写多了容易沦为空洞,甚至像人门的教科书”④。
本文以余光中的 《五陵少年》、洛夫的 《边界望乡》和郑愁予的 《残堡》三首特定诗歌为案例,以小见大,就近喻
远,以窥 “中国古典诗意的现代转换”在三个诗人的艺术长途之一斑。如果可能,希望能抵达一发拈出而牵动全身
的境界。文章正视上文所述的 “差异”,杜绝削足适履:抹杀具体艺术创作实践中的 “例外”,以服从诗人 自己提出的
理论主张或写作者 自己的论题。我们认为这种 “实践服从理论”的写作姿态,是不负责任且有害学术生态的。
二、从 “现代主义”圆到 “古典诗意”
台湾现代派诗歌的勃兴以现代派诗社和诗刊的创办与逐渐兴旺为标志,其中影响力较为持续、在台湾现代诗
歌史上起到某种程度的导航作用的诗社是纪弦的 “现代派”、余光中的 “蓝星”诗社和洛夫的 “创世纪”。在这三足鼎
立中,无论是激进的纪弦或 “创世纪”诸人,还是稍具温和色彩的 “蓝星”诗人,都一致地表现出强烈的反叛精神③,
具体到诗歌创作实践上,便是倾向 “现代主义”技法。这种集体地转向现代主义,聚焦 “诗”之内,廓清 “诗”之外——
提倡 “纯诗”,有内外的两个基本原因。在外,为了反对政治的过度侵入,而使诗歌沦为 “工具”,因而借助审美现代
性来进行对意识形态的 “清淤”④。这种边缘处境下的边缘求索也作为一种想象策略,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冷战时
代浓重的意识形态对台湾现代诗歌的简单化约;而把它共时地放到整个中国的新诗境遇中来考察,我们会发现,
它正是大陆诗歌语境的对立面。在内,更为复杂的心理内涵导致这种转向,包括强烈的历史失落感、家国飘零感以
及地缘上的孤绝感。当然,冷战的时代背景也参与构建了那一代诗人的心灵世界。
然而,又是几乎所有的现代诗人,都经历了一段由“现代主义”到 “古典诗意”的曲折历程。在面对传统与现代
的问题上,本就取 “调和折中”的暖昧态度的余光中具有典型性。他说:“我们反叛传统,可是反叛只是最高的学习,
我们对于传统仍保留相当的敬意。”,固反‘‘叛传统不如利用传统……对于传统,一位真正的现代诗人应该知道如何
人而复出,出而复人,以至自由出入。”⑥余光中还形象地用 “孝子”和 “浪子”来说明问题,“我们不能想象一个完全
不反传统或者反传统竟回不了传统的大诗人,同样,我们也不能想象一个不能吸收新成分或者一反就会垮的伟大
传统。……传统要变,还要靠浪子,如果全是一些孝子,恐怕只有为传统送终的份”⑦。正因此,余光中才 自诩 “浪子
回头”:由2O世纪50年代后期的意象繁密、跳跃性大、张力充沛(以 西《螺大桥》为代表),到6o年代的 “新古典主
义”(《五陵少年》和 莲《的联想》),并宣称 自己“生完了现代诗的麻疹,总之我已经痊愈了,再也不怕达达和超现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