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时有古今音有转移
——论汉语标准语的历史演变
尉迟治平
华中理工大学武汉中国430074
摘要通常认为自从1153年金朝迁都燕京以来,北京是元、明、清历代的政治中心,
北京话就是民族共同语。但是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明请官话的正音,长期以来是
南京话,北京音成为汉语的标准音是十分晚近的事。
一先秦两汉的雅言和通语
《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当时华夏民族的共
同语是“雅言”。《说苑·善说》记录的“越人歌”,鄂君子皙必须“召越译乃楚说之”才能
了解歌的意思。许行“自楚之滕”,孟子斥为“南蛮觖舌之人”。(《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越语和楚语都不是雅言。因此《苟子·荣辱》说:“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又
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雅”“夏”对文,“雅言”就是“夏言Do(清刘台
拱《论语骈枝》)姬周民族跟夏族一样起于西方,所以自称华夏,把自己的语言称作夏(雅)
言。武王克商以后,分封诸侯,随着诸姬建国,雅言也就流布各地,成了周王朝的共同语。
西汉扬雄《方言》明确提出了“通语”、“凡语”。学者对书中方言地域分布进行分析,
认为通语主要通行于北方。(林语堂1927)《方言》中记录最细、材料最多的是秦晋方言,
扬雄也常用秦晋方言为中心来讨论四方方言,所以秦晋方言可能就是扬雄所谓的“中国通
语”(周祖谟1956)。也有学者认为秦汉通语是周洛方言。(丁启阵,1991)
东汉建都洛阳,直至西晋、北魏,河洛方言取代了秦晋方言的优势地位。《魏书·咸阳
王禧传》记述魏高祖拓拔宏在语言政策上,主张“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
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
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
可见当时正音是伊洛之音。(黄笑山1995)
从先秦直到两汉,华夏和汉民族共同语的语言基础在黄河流域。
. 二汉语南方通语的产生
晋永嘉之乱,士冠南渡,都于建康,中国文化中心南移,河洛音也随着南传,称为“洛
生咏”。《世说新语·雅量》:“桓公(温)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
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
旷远,乃趣解兵。”又《南齐书·张融传》:“广越嶂峻,獠贼执融,将杀食之。融神色不动,
方作洛生咏。贼异之而不害也。”在危难的时候,谢、张“作洛生咏”,是为了故作闲适超
脱的姿态,是在表演。前事发生在东晋简文帝晏驾之时,为咸安二年(372);张融之事,
据《南齐书》是发生在南朝宋孝武帝起新安寺时,为宋文帝元嘉三十年(453),可见“洛
311
生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并不是通常的交际语言。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引宋明帝《文
章志》说:“(谢)安能作洛下书生咏,而少有鼻疾,语音浊。后名流多学其咏,弗能及,
手掩鼻而吟焉。”又《世说新语·轻诋》:“人问顾长康何以不作洛生咏,答日:‘何至作老
婢声!”’刘孝标注:“洛下书生咏音重浊,故云老婢声。”这说明当时“洛生咏”虽然为士
族名流推重,但还是一种外来的方音,在说话轻软媚好的南方人听起来,“重浊”而不入耳。
此后,汉语“南染吴越,北杂夷虏”,到了南北朝末期,“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
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辨;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
难分”(《颜氏家训·音辞篇》),可见当时已经存在南北两种通语系统(鲁国尧1992)。北
朝通语以洛阳话为标准,是口语;南朝通语以健康话为标准,是知识分子使用的读书音。
隋代八位著名的音韵学家制定了著名的《切韵》,其中“萧、颜多所决定”,颜是指颜之推,
他认为:“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摧而量之,唯金陵与洛下耳”
(《颜氏家训·音辞篇》)。他们论韵是在首都长安,取韵的标准却仍然是洛阳和金陵音,实
际上是一种兼顾“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读书音系统。(陈寅恪1948)这一种兼顾南北
古今的传统,此后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汉民族共同语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