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佛事精炼诗意——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漫议.pdfVIP

巧借佛事精炼诗意——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漫议.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巧借佛事,精炼诗意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漫议 上海师范大学朱炯远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锘,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此诗作于再次遭贬远斥柳州之时,诗的主旨是说诗人身处 贬所遥念京城亲友。诗中练意精彩之处有二:一为前两句之剑割愁肠, 二为后两句之化身望乡,都是很让人过目难忘的。但说者谓前处言人 之极愁,犹有剑锋相割,不过是汉乐府《悲歌》中的“心思不能言,肠中车 轮转”的变相说法而已;而后处言人之望乡,但愿分身千亿,也不过只是 复述汉乐府《悲歌》中的“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意境而已(如 《千首唐人绝句》刘拜山评解:“下二句即古乐府‘远望可以当归’之 意。”),似乎前后均无新意。因为《悲歌》全诗总共才八句,除去上引四 句外,另外四句是:“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这几句技法一般。若《悲歌》中最精彩的四句均被柳宗元袭用,事情岂 不糟糕? 但笔者认为,视柳宗元为抄袭嫌疑的说法不能成立。 让我们先看柳诗前两句,它先写柳州山之“尖”,又似“剑链”。这一 描写既符合柳州的地貌特征,又揉进艺术创造。写山尖是运用艺术夸 张手法,突出柳州山之陡立、突兀,这是为其比喻山为剑硭服务的。写 山似剑锘,又是为下旬写其“处处割愁肠”服务的。肠本无所谓“忧”和 “愁”,说“愁”,已见一分艺术功夫。再言其可“割”,虽多少与《悲歌》的 “肠中车轮转”有联系,但已在形象表现上有了创新,又见一分艺术功 206 巧借佛事,精炼诗意 夫。“车轮转’’,其结果是碾压肠,确能产生使人感到悲痛的效果。但 “割愁肠”却是在“车轮转”的基础上更深一层的写法,它比“车轮转”显 得更直截,更显豁,更明了,写人肠正处处遭到剑锘之“割,简直要令人 痛不欲生了!因此,从艺术感染力来讲,“割愁肠”显然要比“车轮转”更 强烈,更动人,更能传递出诗人那种悲怆凄凉的情感,所以又见一分艺 术功夫。因此,我们说柳宗元“割愁肠”的说法是有别于“车轮转”的,是 在原作基础上的发展、演变和创造,而不是翻版。事实上,由于柳宗元 “割愁肠”用得特别生动形象,富有艺术魅力,故深得苏轼的称赞。他在 《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诗中,将柳诗前两句紧缩成“割愁 还有剑锥山”一句,用来表示他对柳诗的喜爱。如果柳诗没有感人心弦 的艺术技巧,想必也不会得到大诗人苏轼青睐的。 。 再说柳诗的后两句,虽然表示套用《悲歌》中“远望可以当归”的诗 意,但其重心显然已不在“远望”,而是当在“化身”。而此点恰恰正是众 多注家不甚注意的,笔者已作较为详尽的说明。 对第二句“化得身千亿”不加注释的本子甚多,如上海人民出版社 的《柳河东集》、富寿荪的《千首唐人绝句》、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的《唐诗 选》等。只加略注或注释有误的有武大的《新选唐诗三百首》等。注得 较清楚却不够完备的有王国安的《柳宗元诗》笺释,他引《堙经》谓:“于 白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并称柳诗第三句当从《埴经》此句化出。 王国安先生的注为我们打开了正确理解这首柳诗的窗户,虽然此 窗开得不够宽大,但已能令我们略窥其堂奥之景观:这是一首借用佛事 抒发思乡情感的作品。 原来,柳诗中所谓“化得身千亿”,可简称为“化身”。所谓化身,乃 佛教语,是佛的三身之一。佛的本身为法身,世间俗人无法看见。佛为 了普度众生,在世上现身说法,这时所现之身便是佛的化身。至于现出 什么身来,隋·慧远之《大乘义章·十九》说:“佛随众生现种种形,或人 或天,或龙或鬼,如是一切,同世色像,不为佛形,名为化身。”仔细对照 柳诗,诗中所谓“化身”,似乎不是这种与佛形相异的化身。 佛教还有另一种化身,是说佛祖释迦牟尼为引导世界众生而出示 佛相,这时的化身也称“分身”和“应身”。《涅槊经》说:“应身无量”,意 207 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全国大

文档评论(0)

cvde43ds5f3f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