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0年第4期 史学史研究 No.4,2010
总 140期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NO.140
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的史学思想
胡 建 升
(上海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中文系,上海 200240)
[摘 要]晁公武的 《郡斋读书志》史部书录中寄含 了丰富的史学思想,尽管缺乏理
论的逻辑体系,但还是具有很大的史学理论价值 。本文通过爬疏 《读书志》中的史学批评
案例 ,认为晁公武的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 :一是联系社会风气、史学发展来进行史部书籍
分类。二是标举 “史家之心”,凸显史学家的主体意识。三是强调史学家的史德修养。四
是继承史书信 实的传统精神,并提倡对史料文献进行征实考辨。同时也很关注史学的经
世致用功能,以及推崇高简有法的史文观。
[关键词]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 史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5332(2010)04.0033—06
孙猛 《晁公武传略》引 《清丰县志》卷九 《典籍》云:“晁公武 《通鉴评》十卷 ”,并根据 《读书志》
卷五编年类 《资治通鉴》条认为:“《通鉴评》为公武读书心得也。”考察 《郡斋读书志》,我们发现晁
公武在撰写 《资治通鉴》编著者所著史书的叙录文字时,都会有意地介绍一番其参与编撰 《通鉴》的
情况,如介绍 《唐鉴》的撰者范祖禹云:“醇夫为温公 《通鉴》局编修官十五年,分掌唐史,以其所 自
得 ,著成此书。”介绍 《东汉刊误》的作者刘颁云:“放号有史学 ,温公修 《通鉴》,以两汉事付之 。”介
绍 《十国纪年》的撰者刘恕,引温公之序云:“博学强记 ,同修 《通鉴》,史事之纷错难治者 ,以诿恕。”
同时,晁公武还喜欢将所评的史籍与司马光的 《资治通鉴》进行 比较 ,具有 以 《通鉴》取舍为优劣的
史学价值倾 向。如 《唐历》条云:“或讥其不立褒贬义例而详于制度 ,然景迂生亟称之 ,以为 《通鉴》
多取焉。”《唐馀录》条云 :“温公修 《通鉴》,问亦采之 。”《子思子》条云:“温公采之 ,著于 《通鉴》。”
《外史祷杌》条云:“温公修 《通鉴》,搜罗小说殆遍 ,未尝取此书,盖多差舛 ,如光天至二年之类是
也。”晁氏对被 《通鉴》所用的史书,多寄褒意,对没有被 《通鉴》采用的史书,则多含贬意。
梳理 《郡斋读书志》中关于 《通鉴》的一些言论可以看 出,晁公武对 《资治通鉴》颇有研究,其所
云 “心好是书,学之有年矣”亦是事实。根据其在这些言论 中所持的史学态度和立场来看,晁氏的
《通鉴评》远不仅是一部普通的 “读书心得”,而是一部具有 自觉史学意识和很高史学价值的史学专
著。尽管 《通鉴评》已经佚失 ,但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 《郡斋读书志》史部书籍 的提要文字,来总结
出他的史学思想。
[收稿 日期] 2010~7-22
[作者简介] 胡建升(1972一),男 ,江西吉水人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 院中文系讲师 ,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与文献 。
① 晁公武著 、孙猛校证 :《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3
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的史学思想
一 、 社会风气、史学发展与史部分类
关于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对史部 目录分类方面的贡献,学术界关注较多,我们这里着重分析
晁氏如何联系社会历史的具体实际来实现图书 目录分类的创新。
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对史部分类的态度和方法都是非常审慎的。对于史部分类 的优秀传统
和可行做法 ,他择取依从。如 《郡斋读书志 史·部大序》云:“旧以职官、仪注等 ,凡史氏有取者,皆附
之史 ,今从焉。”《郡斋读书志 ·传记类小序》:“《艺文志》以书之纪国政得失、人事美恶 ,其大者类为
杂史 ,其馀则属之小说。然其问或论一事、著一人者 ,附于杂史 、小说皆未安 ,故又为传记类 ,今从
之。如 《神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