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胡适与周作人抗战时期不同的人生道路抉择.pdfVIP

试论胡适与周作人抗战时期不同的人生道路抉择.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维普资讯 试论胡适与周作人抗战时期不同的人生道路抉择 蔡双全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关键词:胡适 ;周作人;抗战时期;人生 ;抉择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胡适、周作人都是对 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影响很大的一代宗师。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们共执牛耳, 名震一时,成为一代青年追崇的偶像。毛泽东 1936年在延安时曾对斯诺说过,自己年轻时,“非常钦服 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把他们当作 自己的“楷模”。①郑振铎曾将鲁迅和周作人一道并列为五四以来的 中国文坛上 “两个颠扑不破的巨石重镇”。 此后长达二十年 ,胡、周二人为宣扬 民主 、自由、科学、个人 主义的新思想并肩战斗,彼此之间一直保持着非同一般的信赖与推崇。直至抗战爆发,胡适在受命担任 驻美大使的途中,还作了一首诗 给《周作人》:“藏晖先生(胡适在上海读书时的笔名)昨夜作一梦,梦见苦雨 斋中吃茶的老僧,忽然放下茶钟出门去 ,飘肖一杖天南行。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 — — 醒来我 自披衣开窗坐,谁人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 !” 但在民族生存搏斗的关头,他们却分道扬镳 , 作出了迥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抉择:胡适临危受命,当了中国政府驻美大使;周作人却半推半就,沦为汉 奸。反差之大判若云泥,发人深思。本文拟对个中原委,作一粗浅探讨。 导致胡适与周作人在抗战时期背道而驰的逻辑起点是二人对于抵抗 日本帝 国主义侵略的不同观 点:胡适对抗战的态度虽然有一个从低调到抗战的转变过程,但是其基点却是理性的抗战主张;周作人 却始终坚持中国必败论,并进而发展为 “日中同命运”论。 无庸讳言,胡适对抗 日的认知态度经历了一个逐渐调整的过程:“九一八”事变后,为了保存国家元 气,胡适曾一度竭力唱 “低调”,反对对 日作战,甚至说 :“宁愿亡国,也不愿主张对 日作战。”④ 1937年 7 月,胡适也主张对芦沟桥事件采取 “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向蒋介石推荐高宗武负责进行。⑨8月,胡适跟 周佛海、陶希圣、高宗武等来往密切,成为 “低调俱乐部”的一个活跃分子。胡适之所以“在大战前作一度 最大的和平努力”是出于其对国情的认识。在他看来,敌强我弱,中国抗战的准备不足,倘战事一开,中 央十年来积蓄之军力及沿海各省的一切都将毁于一旦,故力主忍耐。二是出于局部事件、外交解决的侥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 23见胡适:《三论问题与主义》,《胡适散文》(第二集),第218页,第220—221页。 霭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胡适散文》(第二集),第216页。 鸯胡适:《四论问题与主义——论输入学理的方法》,《胡适散文》(第二集).第230页。 邪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第311页。 (责任编辑 张忠平) 维普资讯 试论胡适与周作人抗战时期不同的人生道路抉择 85 幸心理。芦沟桥事变以前 ,日本帝国主义挑起的一个又一个事端都是以中国政府的妥协让步作为局部 事件解决的。对芦沟桥事变,胡适认为仍可循例处理。但是,瞬息万变的战争形势大大出乎胡适的意料 之外 :芦沟桥事变后 ,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继续扩大对华战争;另一方面,大片国土的沦丧 ,非但未 能动摇中国人民抵抗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决一t7,反而更大程度地增强了他们对入侵者的同仇敌忾 :中 国军民在战争爆发后表现出来的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使胡适在抗 日问题上的 态度 “全变了”,认清了 “和比战难百倍”og9月8日,他对高宗武说 :“我们要承认 ,这一个月的打仗,证 明我们对日未免

文档评论(0)

人生新旅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