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法隐喻”和“隐喻语法”(讲稿)
沈家煊
隐喻
1隐喻是一般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辩论就是战争”
论战 争论 辩护 论敌 抨击 打笔仗 理论战线 唇枪舌剑 舌战群儒 入室操戈 大张挞伐 人身攻击 批评的武器
这表明,我们不仅用来谈论辩论,我们在实际辩论中就是有胜有败,把辩论的对方视为敌手,我们在辩论中的所作所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这个概念支配的。’ll have to go alone. (原因)
在(b)这样的上下文里,since有了“先发生的事是后发生的事的原因”这一隐含义,在(c)里这个隐含义已经固化,取代了原来的时间义。上下文或语境在转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转喻机制,虚化是逐渐完成的,一个成分在由A义转化为B义的过程中总是存在一个A义和B义共存的阶段。
1.6 隐喻的心理现实性
Gibbs O’Brien (1990)通过实验证明,人对习语的理解要借助于概念隐喻。例如在理解表示极度愤怒的习语flip your lid“掀掉壶盖”、 blow the stack“烟囱爆炸”、hit the ceiling“直弹天花板”时,他们确实依据“愤怒是封闭在容器中的加热液体”这一隐喻和相关的意象。“液体封闭在容器中加热”,这是一个普通的心理意象,我们对这个意象的部分知识包括:加热到一定程度,强劲的气流会使容器爆炸或将容器盖掀掉。上述隐喻就是将关于这个意象的知识投射到人发怒时的身体状况。实验表明,如果这种意象知识当时被激活,那么对这些习语的理解就比较快。
1.7 科学中的隐喻
语言学 许多语言学家不知不觉地受“谈话是传递”这个“传导”隐喻的支配,又产生出一个类似的隐喻,即把语言交流过程看作一个“编码-传递-解码”过程。但很难说语言交流真是这种性质的过程。参看Sperber Wilson的“相关论”。
复合词的构造,有两种隐喻,一个是“构件”隐喻,整体就是由部件组配而成的,因此复合词的意义等于构成词素的意义的叠加。还有一个是“脚手架”隐喻,构成词素只是脚手架,楼房一旦构成,脚手架就可以撤去,像“轮椅”这样的词的整体意义要大于组成词素的意义的简单叠加。(Langacker 1987a:452ff)
范畴的“家族相似”观也是一种隐喻。结构主义的“分布”、“直接成分”等概念也是基于空间关系的隐喻:“语言成分的分布就是东西的散布”,“直接成分是紧挨在一起的成分”。“配价”的概念是从化学的分子结构域投射而来,而后者又是基于“一个成分的价是一个事物的与其他事物的结合能力”这一隐喻。
一词多义也是一种家族相似,多个没有共同特点的义项构成一个范畴,从一个义项到另一个义项的引申是通过转喻。例如:
健康的身体 健康的皮肤 健康的运动
“健康”一词的核心义项是修饰身体,健康身体的结果是有健康的皮肤,健康身体的成因是健康的运动,因此这里涉及的是用事物的结果和成因来转指事物。(Austin 1961:71)
1.8 解释性隐喻和构成性隐喻
所谓“解释性隐喻”是指隐喻只是抽象概念形成的一种手段,它可以解释抽象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所谓“构成性隐喻”是指隐喻本身构成抽象概念,离开这样的隐喻,概念就不存在。前者如计算机科学,“电脑文件处理是办公室文件处理”这个认知模型的隐喻包含许多解释性概念隐喻,如“视屏是窗口”,“屏幕是桌面”,有存取文件的“档案夹”,有丢弃文件的“字纸篓”,“病毒”造成机器“瘫痪”。对计算机专家来说,这些隐喻只是解释性的,但对一般用户来说,它们不仅是解释性的,也是构成性的,对一般人来说,离开这些隐喻根本没有办法来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然而,Kuhn (1993:538)认为,即使对科学家而言,有些隐喻也似乎是构成性的。他举的例子是物理学家Bohr建立的原子构造模型,电子按轨道围绕原子核转,这个模型就是基于“原子是(微型)太阳系”的隐喻,原子核好比太阳,电子好比按轨道运行的行星。有人甚至认为,离开隐喻也就不可能进行科学创造,所有的创造性工作都要凭借隐喻,即使像空间、时间、物质、数字等基本的物理学概念也都带有隐喻的特点。(R.S.Jones《普通人的物理世界》,明然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对乔姆斯基一派的形式语言学家来说,“人脑就是电脑”的隐喻似乎已经成为他们关于认知和语言的“模块论”范式的构成性隐喻。就像电脑有若干插接的模块组成一样,人脑也模块组成,其中有独立的语言模块,语言模块又由句法模块、语义模块、语音模块等组成。人的认知结构是否真是这样的,至少是值得怀疑的。
2.语法隐喻和隐喻语法
2.1事物域/动作域/性状域之间的投射(《“有界”和“无界”》)
认知上“有界”和“无界”的概念对立在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实词类上都有类似的体现。
事物在空间有“有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