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的近代化与孔教运动
——孔教运动再思
[日]森纪子
康有为所提倡的孔教运动,即以孔子为教主,将儒教奉为国教
的运动,被认为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封建反动的运动,其评价极为不
佳。但是如果将这一问题放在近代化与宗教,特别是包括引入宗教
概念的角度来考察的话,那么就可以发现,这一运动与日本明治时
期的宗教问题、国家神道的形成过程有着同步性①,同时也可以把
以及民族认同的问题,来进行重新探讨。
关于康有为孔教运动思想的形成,其作为清末公羊学展开的内
在理路已经有所论述。另一方面,其在形式上以基督教为模型的特
征,在当初就被指出来了。为什么康有为在以中国近代化为目标的
变法运动中,需要孔教这一样式呢?其到达这一想法的途径仍未十
分明确。
本文将这一问题从整理“宗教”概念的导人过程人手,来考察
孔教运动在变法时期、新政时期、民国初期等各个时期.以及在海
外华人社会中呈现出怎样的变迁和展开。
①森纪子:‘中国卯近代化E宗教问题.‘五十周年纪念论集),神户大学文学部
2000,第355~375页。
536近代中国与世界(第三卷)
孔教运动的形成
众所周知,在甲午El中战争后的1895年,康有为纠集16省
603名举人联名上奏了著名的《上清帝第二书》(公车上书),就立
国自强的方策提出了建议。在列举了富国之法(钞票、铁路、机器
轮舟、矿务、铸银、邮政)以及养民之法(务农、勤工、惠商、恤
穷)后,指出“泰西之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究理劝学”(i3,认为中
国变革的更加根本问题在于“究理劝学”,从这里展开的,就是他
关于孔教的提案。
也就是说,鉴于外夷邪教乘着由于“无教”而引起的风俗人心
的衰退,煽动人民,如直隶省教堂林立,而每县仅有孔庙一座的现
状,他提出了亟立道学一科,悉改乡落淫祠为孔子庙,善堂会馆独
祀孔子,以化导愚民,扶圣教而塞异端,并奖励传孔子之道于外国
等建议。②
在《上清帝第四书》中,他又提出了“治法智学”的建议,在
提倡设立议院的同时,还提出奖励“智学”。其根据是,“累为回国
(伊斯兰教诸国)所破,贫弱甚矣”的泰西,在倍根创立“新义”
后,奖励新事物,并成为今日之列强的“史实”。③
在这两份奏折中,应该注意的是,为了立国自强,确立孔子的
独尊地位的意志(教化一国教的形成)和奖励“智学”的意志(教
育一科学的鼓励)并存,即对科学和宗教这两个项目的追求,这在
我们现在看来是不相称的意向。以此为线索,对康有为的思想原点
的探讨,就比较容易了。
记载培根(FrancisBacon)名字的报道,在康有为上书之前,
①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第130页。
②《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132页。
③‘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150页。
中国的近代化与孔教运动 537
《培根格致新法小序》一文吼在这之后,以《格致新法》为题,分
9次连载了《新工具》(NovumOrganum)的摘译。译者为慕维廉
(WillamMuirhead)。以后又出版了改题为《格致新机》的单行本。
在日本,明治7年(1874),《明六杂志》刊登的中村正直的投
稿《西学一斑(续)》,提到了“培根之学理”⑦。从这里可以看出。
在中国和日本对Bacon的译法分别为“培根”和“倍根”,康有为
在奏折中使用的是“倍根”,倒是日本的译法,令人感兴趣。不管
怎么说,在以近代化为目标的中Et两国,几乎同时注意到了Bacon。
这一吸收泰西信息的同时性和同质性,应该值得注意。
John
刊载了林乐知(YoungAllen)的《续论格致为教化之源》,其
中论述道:“夫事神之道即教道也,治物之学即格致学也。教道为
诚正之基,格致乃富强之本也。泰西诸国所以必先得救主之道。而
后能驯致于富强,日进于文明。”o站在“教道”和“格致学”,即
宗教与科学的两个基点上,论述了泰西诸国首先得到“救主之道”,
即基督教,而后至于富强,进入文明的过程。另外在同一卷刊登的
丁韪良(WilliamAlexanderParsonsMartin)‘的《格物以造物为宗
论》一文中,也提及了“培根”,并日“新学之创肇于泰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