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32
中国地球物理2011
(9)岩石圈结构及大陆动力学
利用S波接收函数研究Hi.CLIMB剖面的岩石圈结构
Th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revealed by S receiver
functions from Hi—CLIMB experiment
徐强’赵俊猛裴顺平刘宏兵
Qiang Xu+Junmeng
Zhao
Shunping Pei
Hongbing Liu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100085
青藏高原生长的方式与过程一直是中外科学家重点关注和富有争议的前沿科学问题。自Argand的开
创性工作开始,岩石圈俯冲、均匀增厚、垂向叠置、拆沉,东向构造逃逸以及中下地壳流等机制相继被提
出来解释青藏高原岩石圈的演化过程。然而,青藏高原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很可能涉及的不是单一构造
运动,而是综合了上述两种或者多种构造运动。已有的大部分研究结果支持了印度板块在青藏高原下方的
俯冲,然而,由于采用的各种研究方法自身的局限性,低的数据覆盖率以及3D地幔的不均匀性,对印度
板块俯冲的几何形态以及北向边界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的争议。
准确的印度板块俯冲的几何图形和北向边界,不仅为青藏高原隆升的动力学数值模拟提供边界条件,
而且对建立俯冲前缘和地表缝合线、青藏高原阶段性抬升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获得详
细的岩石圈结构不仅有助于解决这个争议,而且还可以加深对陆陆碰撞的动力学过程的认识。
1.方法和数据
S波接收函数包含的sp转换波避免了来自浅层间断面的多次波干扰,并且具有比面波更高的分辨率。
这些优点使得这个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研究Moho以及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AB)等地震学间断面。我
们利用Hi.CLIMB计划记录的远震资料,选取震级>5.5,震中距分别为600~85。和850~1200的高信噪比的S
和SKS波形数据来计算s波接收函数。s波接收函数的计算采用了Yuan
et
a1.(2006)和Kumar et a1.(20I 1)
的方法,主要步骤包括坐标旋转和反卷积。同时,为了和传统的P波接收函数相比较,我们进一步反转了
S波接收函数的时间轴和振幅极性。最后,我们采用CCP叠加的方法,沿着Hi.CLIMB剖面的位置,构
建了S波接收函数深度偏移剖面。
2.研究结果及解释
沿着偏移剖面,我们获得的结果清楚地显示了Moho在50~70km深度范围内变化,并且Moho深度的
变化形态和已有的P波接收函数的结果基本一致。
S波接收函数的偏移图像也发现了地壳内20---40km深度范围内存在低速层。低速层的存在已经被大量
的研究结果所证实,它很可能是由于部分熔融或者含水流体的存在所引起的。另外,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
壳内低速层并没有互相连通,并且低速层的存在本身并不能确定性地推断出壳内管道流模型。
LAB的深度变化样式表明印度板块的岩石圈从喜马拉雅下方的--80krn往北俯冲,在班公湖一怒江缝
合带南部的~33.00N达到~130km,并且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附近发生了从低角度到水平俯冲的转换。综
合已有的南北向剖面的LAB观测结果,我们发现LAB的深度呈现出明显的三维变化特征,例如在青藏高
原中部和西部LAB的深度范围为120---200km,而在青藏高原东部LAB的深度范围则为160---220km,并且
这些观测结果都明显大于我们沿Hi.CLIMB剖面获得的LAB深度(80,-,130km)。这种现象很可能和印度板
块的俯冲角度以及分段式差异性俯冲有关(Hou
et
al,2006)。
本项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土资源部SinoProbe.02项目共同资助。
参考文献
【1】Hou
Z
Q,ct a1.Tearing and dischronal
subduction
of the Indian
co响朗tal
slab:Evidence
from
cenozoic
Gangdese
volcano-magmatic rocks in south nbet【J】.Acta Petrol Sin,2006,22:761~774.
【21 Kumar P'et a1.1maging
the
seismic 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boundary of the oceanic plate叨.Geochcm Geophy G∞sy’201 1,
12.doi 10.1029/20109c003358.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教程二级WPS Office高级应用与设计:为演示文稿添加效果PPT教学课件.pptx VIP
- 2023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所属单位岗位合集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中职物理考试题及答案.doc VIP
- DB21∕T 2449-2015 地理标志产品 西丰柞蚕丝.docx VIP
- 《居住空间设计》中级-多选230题(答案版).pdf VIP
- 智慧树 知到 大学生劳动就业法律问题解读(2024最新版) 章节测试答案.docx VIP
- 2025年菊花种植市场调查报告.docx
- 事业单位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300道.pdf VIP
- 外墙保温及涂料施工方案样本.doc VIP
- 施工升降机基础及附着施工方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