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秀博硕毕业论文,完美PDF内部资料、支持编辑复制,值得参考!
湖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在”字空间意义与非空间意义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姓名:王微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指导教师:刘正光
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
词的多义现象一直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认知语言学家例如
Brugman, Lakoff 和 Tyler 等人通过对英语介词 over 等词的研究证明了多义词的各
个义项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家族相似性彼此相关联并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形
成一个多义网络。其认知机制和理据为隐喻、转喻和意象图式。本文拟在认知语
言学的理论框架内,对汉语在字的多义性现象进行研究。以往在字的相关研究主
要集中在句法描述层面,即描写在字和在字句的句法位置,动词搭配等等,对于
在字本身的语义层面的研究尤其是其多义性方面的研究有待补充。在字作为汉语
的高频多义词之一,其多义义项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认知机制和理据,这些多义
义项是否从某个原型衍生而来,如何彼此相关,这些都是为本文的研究目标。
在字的多义性同时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二个层面上,本文将把这二种多义性放
在一起讨论。我们假设隐喻映射和意象图式是“在”字多义泛化过程中的重要认
知理据和机制。通过历史语料的分析,我们确定空间意义为其基本意义,非空间
意义由空间意义衍生而来。通过容器隐喻 (container metaphor)和地点图式 (location
schema),在的原型意义向时间、状态以及各种抽象域泛化扩展并获得各种非空间
意义。非空间意义又可以理解为准空间意义 (quasi-spatial senses),因为非空间域
是通过隐喻映射空间关系而被人们所认识并进行描写,实际上是一种隐喻空间。
例如:在字介引时间,如“在夏天”,“夏天”这段时间被隐喻映射为空间,即
“空间是容器”;在字作为语法标记表示进行时态,如“他在看书”,“看书”,
这一动作或持续的状态被概念化为容器,即“状态是容器”。在抽象领域中,在
字表达诸如范围、条件等的抽象空间用法,如“在这次风波当中”、“在一片喧
哗声中”,“风波”和“喧哗声”这二种抽象或者说不具空间关系的事物通过隐
喻映射空间特点从而表达出“在…中”的空间关系。同样我们还可以用地点图式
来解释,表进行时态的在字的虚化过程可表示为:处所动词 处所介词 体标记,
这三类词的意义都是通过映射空间关系,即以地点图式为原型来表达的。
本文结论认为,隐喻和意象图式理论能够较好解释汉语在字的多义性现象,
文章所揭示的在字意义泛化规律与人的认知规律相吻合,即人的认知趋势总是由
具体到抽象、空间到时间、空间到非空间,并且这一过程呈现出单向性的特点。
关键词: 空间意义;非空间意义;容器隐喻;地点图式;原型理论
I
“在”字空间意义与非空间意义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ABSTRACT
The polysemy phenomenon has always been the hot topic of linguistic research;
different
schools
have
different
explanation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Cognitive-semantic studies of polysemy structures have succeeded in uncovering
motivation and order behind previously random-looking grouping of meanings. For
example, Brugman, Lakoff and Tyler’s research of English preposition over testified
that the polysemous senses of a lexical word are a semantic network centered around
one or more prototypes through cognitive mechanisms such as metaphor, metonymy
and image-schema. The various senses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by family
resemblance. As a most frequently used Chinese word, Zai has developed polysemous
usages in its semantic evolution, most previous studies of Zai are centered on the
syntactic level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