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节 形训 一、定义 《辞海》: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解释字义,如“小土为尘”,“日月为明”。称为“以形索义”,往往是通过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去索求词义,从而探明词义的方法。 二、小篆的分析 小篆为秦统一以前不久在秦国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秦统一全国后,被定为规范字体,即使隶书广泛流行,官方正式文书仍然采用小篆。 《说文》即为保留小篆,解释小篆而作。将六书理论系统化,前四书与形训关系紧密。《说文》全面而系统地运用“形训”方法,是汉字形义统一论的全面论证。 《说文》象形字365个 象形字不是单纯图画,而是表示意义的符号。 《说文》:“月,缺也。太阴之精。象形。” 《说文》:“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口一,象形。” 乚yin,《说文》:“乚,玄鸟也。齐鲁谓之乚,取其鸣自呼。象形。”《段注》:“象其于飞之形。” 《诗经·邶凤·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毛。” 毛传:“燕燕,鳦yi也。”陆德明《经典释文》:“鳦音乙。本又作乙。” ” 《楚辞·九章·涉江》:“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说文》:“回,转也。古文象回水之形。”回为回转弯曲的流水。 川——贯穿通流水也。象形。 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非,当为刺眼之形) 牛羊犬鹿豕虎龙鸟虫兔龟鱼;豆缶鼎鬲壶;矛刀矢斤戈戉;山水石土川田;日月星云雨气;工网单互车舟 象形“化成其物,随体诘诎”。 《说文》里的指事字少,只有125个。 《楚辞·九歌·湘君》:“采薜bi荔兮水中,骞芙蓉兮木末。” 《说文》:“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 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 二——高也。此古文上,指示也。 《说文》有会意字1167个。 从,《说文》:“相听也,从二人。” 從,《说文》:“随从也,从从辵chuo,从亦声。” 《说文》:“兵,械也。从貌持斤,并力之貌。” 企――举踵也。从人止。 美,甘也。从羊大。 羌,西戎,羊种也,从羊儿。 半——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为物大,可以分也。(八,刖也,象分刖相背之形。) 《说文》:“羴shan,羊臭也。从三羊” 《说文》:“森,木多貌,从林,从木。” 《说文》:“毳cui,兽细毛也,从三毛。”《段注》:“毛细则从密,故从三毛,众意也。” 《说文》:“焱yan,火华也。从三火。”《段注》:“凡物盛则三之。” 《说文》:“轟,群车声也。从三车。” 《说文》:“,同力也,从三力。” 《说文》:“,疾也,从三兔。”《段注》:“与三马、三牛、三羊、三鱼取意同。兔善走,三之则更疾也。” 《说文》形声字7697个。形声字的形符在确定词义时很有作用。 540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从语义角度将意义分为不同类别。 口部字,多表示与口有关的器官、口发出的动作等。 吻,《说文》:“口边也。从口,勿声。”即为嘴唇。左思《娇女诗》:“浓朱衍朱唇,黄吻烂漫赤。” 咙,《说文》:“喉也。从口,龙声。” 喙,《说文》:“口也。”《通俗文》:“兽口曰喙。” 唯,《说文》:“诺也。从口,隹声。”唯多用于谦敬场合。 咨,《说文》:“谋事曰咨。从口,次声。” 有些字形符所示字义不明显,但经过分析仍然能找到从形符之由。 《说文·寸部》:“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声。” 《说文·寸部》:“将,帅也。从寸,酱省声。”《段注》:“必有法度而后可以主之先之。故从寸。” 《说文·寸部》:“專zhuan,六寸簿也。从寸,叀hui声。”《段注》:“六寸未闻。疑上夺‘二尺’字。《玉藻》曰:‘笏度二尺六寸’。此法度也。故其字从寸。” 尃fu,bu,《说文·寸部》:“尃,布也。从寸,甫声。”《段注》:“凡敷设必有法度而后行,故从寸。” 導,《说文·寸部》:“導,引也。从寸,道声。“《段注》:”引之必以法度。“ 三、形训的理论基础 1。汉字的性质问题 传统上按照文字发展阶段,把文字分为图画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实际上没有一种文字是纯粹的某种类型,往往跨类。 传统上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体系,如胡裕树、黄伯荣等人的《现代汉语》,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汉字中音的因素不能改变汉字的表意文字性质; 五十年代后期周有光《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提出汉字是“意音文字”的观点,认为“汉字综合运用表意兼表音的两种表达方法”; 近年来又有人认为汉字是表音文字; 汉字是表词文字(或语素文字); 裘锡圭认为是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 我们认为汉字具有很强的表意性,至于给汉字的文字体系安上一个什么名字不重要。 2。早期汉字造字原则:形义统一,据义构形,汉字构形有理据性。 黄季刚《文字声韵训诂笔记》:“凡说解中从字必与其形相应,字不虚设。” 王筠《说文释例·序》:“其字之为事而作者,即据事以审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