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真德秀诗歌创作中的理学特色
涂谢权
(复旦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摘 要:真德秀是南宋后期重要的理学家之一。受其理学思想中重道轻文观念的影响,真德秀诗歌创作内容多谈道说理,结构
多平淡无奇,由此而形成了其质木无文的诗歌风格特色。其诗歌创作遵从了自己理学家的身份,也实践了其理学诗观。
关键词:真德秀;诗歌创作;理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733X(2013)05—0105—06
AbouttheInnuenceofNew Confucian inthe
SongDynastyonZhenDexiufsPoem
TU Xie.quan
(ResearchCenterforChineseTraditionalLiterature,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Abstract:ZhenDexiuisoneofthemostfamousconfucianistsinthelateSouthSongDynasty.Justbecauseofhisspecialidentity,
hispoem from thecontenttothestructureandeventheelementofstyleisaffectedbyConfucianschoolofidealistphilosophyof
theSongDynasties,whichcomplywithhispointofview aboutpoem —writing.
Keywords:ZhenDexiu;poem —writing;Confucianschoolofidealistphilosophy
真德秀(1178—1235年),字希元 ,一字景元, 关注。周敦颐明确提出 “文以载道”的文学观,他
号西山,福建浦城人,曾师事朱熹弟子詹体仁,思 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 (用),徒
想亦多源于朱熹:“真文忠公德秀与朱文公同里, 饰也,况虚车乎 !”朱熹注解云:“文所 以载道 ,犹
生不及事焉,文公之学,真实绍之。”(袁桷 《安先 车所以载物。故为车者,必饰其轮辕;为文者,必
生墓表》)J卷南宋末年,理学成为官学,真德秀 善其辞说,皆欲人之爱而用之。然我饰之而人不
有莫大功劳:“自健胄立伪学之名以锢善类,凡近 用,则犹为虚饰而无益于实。况不载物之车、不载
世大儒之书,皆显禁 以绝之。德秀晚出,独慨然以
道之文,虽美其饰,亦何为乎 !”(《元公周先生濂
斯文 自任,讲习而服行之。党禁既开,而正学遂明
溪集》卷之四文辞第二十八)显然在周敦颐这里
于天下后世,多其力也。”(《真德秀传》)心] ’作
文与道分属不同事物,有着不一样的禀性,文学尚
为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真德秀一生都以传道 自
独立于道之外,文与道的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文
任:“予生故多奇,荣枯听诸天。独有任道心,未
学只是传播儒家之 “道”的手段和工具。与周敦
死须乾乾。”(《赠梓潼袁君西归》)所以真德秀论
诗作文,多带理学气息,而其所作诗歌也具有鲜明 颐不同,朱熹将文道一体化,并将道视为文之根
的理学色彩。本文就此来探讨理学与真德秀的诗 本,文与道的关系为 “本”与 “末”的关系:“文皆是
文创作关系。 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文是文,道是
一 、 重道轻文—— “道本文末”的理学 道 ,文只如吃时下饭耳。若以文贯道,却是把本为
文论观的继承 末。以末为本,可乎?其后作文者皆是如此。”而
文道关系,自先秦以来 ,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 只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