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微生物组成结构差异及其成因分析.pdfVIP

小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微生物组成结构差异及其成因分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环境科学 2012,32(9) :1647~1654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小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微生物组成结构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黄小兰 1,2,陈建耀 2*,周世宁 3,谢丽纯 2,杨雪韵 2,蒋华波 2,董林垚 2 (1.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鄱阳湖 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22 ;2.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3.中 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摘要:对中山大学滨海水循环综合试验基地的河道水和地下水进行采样,运用 16S rRNA 基因分析方法,研究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结构, 同 时,通过 Mothur 软件分析不同采样点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和文库稀释曲线.结果表明,上下游河道水和地下水均以变形菌(Proteobacteria),厚壁 菌(Firmicutes),古菌(Archaea)为优势种群,变形菌在上游堰、下游堰、R1 、R2 、R3 分别占各自总数的 29.7% 、30.3%、28.1% 、20.9% 、14.2%; 厚壁菌在上游堰、下游堰、R1 、R2 、R3 分别占各自总数的 9.7%、20.3% 、19.8%、8.6%、39.6%;古菌(不可培养的泉古菌和广古菌)在上 游堰、下游堰、R1 、R2 、R3 分别占各自总数的 14.2%、12.3%、11.7%、12.1%、3.5%.表明地下水、地表水微生物组成结构有一定的趋 同性.另一方面,酸杆菌(Acidobacteria)、硝化螺旋菌(Nitrospira)、拟杆菌(Bacteroidetes) 和 Candidate division OPx 等在不同采样点的丰度各 异,不同埋藏条件下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多样性指数与稀释曲线有所不同,揭示小流域的微生物组成、结构具有空间差异.研究显示,受周围水 文地质条件、补给差异等影响,微生物种群随之演化,微生物特征与水文地质、化学离子密切相关. 关键词:小流域;地下水;地表水;微生物;差异;成因 中图分类号:X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23(2012)09-1647-08 Cause on the differences of microorganism between small watershed surface water and underground water. 1,2 2* 3 2 2 2 HUANG Xiao-lan , CHEN Jian-yao , ZHOU Shi-ning , XIE Li-chun , YANG Xue-yun , JIANG Hua-bo , DONG Lin-yao2 (1.Key Laboratory of Poyang Lake Wetland and Watershed Research,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China ;2.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3.School of Life Sciences,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2,32(9):1647~1654 Abstract :The surface and underground water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water cycle experiment base was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