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56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
并不等于湿,它们有联系,但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认为当湿邪长期蕴结淤积达一定程度,引
起肾脏功能严重衰竭,造成全身中毒症状时就应称为毒。所以,分析起来,毒的这种地域差别,可
能主要是由于目前对毒的内涵没有统一明确的界定而造成的,推测抑郁症的神、脑的这种地域差别
可能也是这种情况造成。针对这种情况,提示我们对于毒、脑、神等证候要素的内涵进行进一步探
讨与界定,是提高辨证规范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l】中医药学名词/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季绍良.中医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姚乃礼.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燥证证候要素提取及其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的现代文献研究
郑进,王雪梅,鲁法庭,连博,孙颖,姜宇波,付新伟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2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燥证证候的临床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证候要素的提取.方法:通过对现代燥
证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对证素及证型进行频次分析以及卡方检验。结果:①出现频次前3位的病性证素是燥、阴
虚、热;燥与热、津伤、风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虚与热、津伤、风出现率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出现频
次前3位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肺、胃、肾:肺出现频率与其他各病位要素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出现频次前3
位的证型是燥邪犯肺证、肺胃阴虚证、肺肾阴虚证;燥邪犯肺证与熟盛伤津证、血虚风燥证、血瘀风燥证相比其出
现频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燥证中医临床证候类型分布相对集中,临床辨证的个体性差异不大,证
候要素对临床辨证的覆盖率较好,能够更好地统一、规范临床辨证。
关键词:燥证;证候要素;文献
燥证,是一类以津液减少,甚则枯涸为主要病理机制,以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中医证
候。自《内经》将燥邪为病的特点概括为“燥胜则干”,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后,后世医家
对燥证理论多有阐发,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完善了燥证理论。由于燥证在临床上极为常见,故对燥证
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
l资料
1.1资料来源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
纳入标准:(1)含有燥症(燥证)中医临床辨证治疗、中医证候研究、专方或基本方治疗、个
人经验报道、理论叙述、综述性的文献报道;(2)描述燥证临床具体辨证分型的文献报道:(3)对
综述性文献,参照其参考文献尽量查找原始文献,按照原始文献进行纳入统计,如果综述中的论述
没有原始文献,将按照综述的描述进行纳入统计。
1.3排除标准
(1)资料来源不清,与临床实际情况明显不符者,予以删除;(2)两篇文章中辨证分型、治则、
方药等内容一样者,以l篇计;(3)无明确中医辨证分型者,予以舍弃,最后统计得出126篇论文。
2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郑进(1958-),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医诊断学、民族医药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丈集 57
2.1证素的提取
将入选资料中有关燥证论述的条文,参照专家意见【l】拟定证候因素的范畴为:病位证素19项:
心、神[脑】、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胸膈【上焦】、下焦[少腹】、表、
半表半里、经络、肌肤[皮肤、肌肉】、筋骨[关节】。病性证素31项:(外)风、寒、暑、湿、(外)
燥、火【热】、痰、饮、水停、虫积、食积、脓、气滞、气闭、血瘀、血热、血寒、气虚、气陷、气不
同、气脱、血虚、阴虚、亡阴、阳虚、亡阳、精[髓】亏、津(液)伤、阳浮、阳亢、动【内】风,进行
了证素的提取。
2.2证名的规范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诊断学》(新世纪第二版)
《中医内科学》(第五版教材)对文献中辨证分型的名称进行规范,进行规范整理汇总。
2.3统计学分析
将提取的证候要素以及证型逐条输入excel表格,统计出现频数频率,并将出现频率在5%以上
的证素以及证型采用SPSSl3.0软件进行多组间Z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的统计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