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练习题12.doc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练习题12.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十四. 某聚苯树脂的厂区布置如图所示。厂区占地面积64 292㎡,建筑面积35 514 ㎡,周边纵向距离为400 m,横向距离180 m.厂区主要建筑为12层综合楼、3层主生产车间和2座辅助车间,另有机修、仓库等设施。生产装置区建有3条聚苯乙烯生产线(1#、2#、3#生产线),并有日用罐区(乙苯储罐1个,80 ml;苯乙烯储罐2个,均为5815 m3)。原料罐区基本情况如下表。   试根据《重大危险源分辨识》(GB18218-2000)别对该公司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   参考答案   考虑到其整个生产区域划分,主要危险物品存在部位是生产装置区(包括1#、2#、3#生产线及日用罐区)和原料罐区。因此针对这两个单元进行辨识。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物品主要是乙苯、苯乙烯。乙苯,闪点15℃:在生产场所的临界量为2 t,储存区临界量为20t;苯乙烯的闪点为344℃,在生产场所的临界量为10t,储存区临界量为100t.   1.生产装置区   日用罐区乙苯一个储罐的容积约为80m3,共1个。乙苯的相对密度为(水=1)0.87按充装系数0.85计算,0.87×80×0.85=59t.   另外,如果还考虑各聚合釜、管道中的乙苯、苯乙烯的量,则在主生产装置区的危险物品远远超过其临界量,因此其生产装置区构成重大危险源。   2.原料储罐区   原料储罐区中苯乙烯一个储罐的容积为6 750 m,共2个。苯乙烯的相对密度(水=1)为0.91.按充装系数0.85计,0.91×6750×0.85=5 22lt.   因此,原料储罐区构成重大危险源。 三十五. 某热力发电厂主要生产工艺单元有:储煤场、煤粉制备与输煤系统、燃烧系统、汽水系统、凝结水系统、化学水系统、循环水系统、除灰渣与除尘脱硫系统、制氢系统、配电与送电系统、灰库等;大型设备主要有: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磨煤机、制氢装置、水处理装置、除尘装置等。发电用燃煤由汽车直接运往储煤场,在储煤场用滚轴筛将煤破碎后送入燃煤锅炉。   制氢系统包括制氢装置和氢气储罐。制氢装置为两套电解制氢设备及其管路等,运行时制氢装置中存有的氢气为50 kg.制氢装置边缘30m处,有6个卧式储罐,作为生产过程成品周转储罐。制氢装置与氢气储罐用管道连接。   锅炉点火助燃油为柴油。厂内有两个固定顶储罐,存储了柴油,两柴油储罐在同一围堰内。在距制氢系统外部边界550 m处有一个汽油储罐区,有两个卧式汽油储罐,两个汽油储罐在同一围堰内。请根据上述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指出该电厂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及其所在的生产工艺单元。   参考答案   (1)火灾:储煤场。   (2)锅炉爆炸:燃烧系统。   (3)容器爆炸:制氢系统。   (4)其他爆炸:煤粉制备与输煤系统。   (5)触电:配电与送电系统。   (6)车辆伤害:储煤场。   (7)灼烫:燃烧系统。   (8)淹溺:汽水系统。   (9)机械伤害:煤粉制备与输煤系统。   (10)中毒和窒息:制氢系统。   2.按照《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标准》(GB/T 13861-1992)给出的危险、有害因素分类,指出该电厂存在的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对应的物质名称。   参考答案   (1)易燃易爆性物质:汽油。   (2)自燃性物质:燃煤。   (3)腐蚀性物质:硫。   3.指出该电厂可能发生爆炸的主要设备或设施,并提出预防其发生爆炸的保护装置或设备。   参考答案   (1)锅炉:安全阀。   (2)氢气储罐:安全阀。   (3)制氢装置:安全阀。   (4)汽油储罐:阻火器。   (5)磨煤机:惰性气体保护系统。 三十六.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属于神经类毒物,职业中毒多为经皮吸收和经呼吸道吸收引起,尤其是暴露部位的皮肤吸收最为突出。临床表现一般为皮肤黏膜刺激症状和一些全身症状。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生产、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对接触者造成职业危害。   某杀虫剂厂同时生产敌杀死与速灭杀丁,均属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包装车间的检测浓度与卫生标准限值如下:   1.请依据GBZ 2-2002《工作场所有害物质职业接触限值》,评价该工作场所的拟除虫菊醇类有毒物质是否符合卫生要求?(见《安全生产管理知识》P156)   参考答案   敌杀死与速灭杀丁具有相同的毒作用,作用的靶器官也相同,应按下式计算它们相加后的结果评价工作场所拟除虫菊醣类有毒物质是否超标:   Cl÷L1+C2÷L2= 0.018÷0.03+0031÷0.05=1.2   因计算结果大于1,该工作场所拟除虫菊酯类有毒物质超标。   2.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申报管理办法》,该厂在职业危害项目申报时,应申报哪些内容?(见《安全生产管理知识》P162)  

文档评论(0)

地产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