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途径丙酮酸分支点调控机理研究.pdf

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途径丙酮酸分支点调控机理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的提供参考!!!

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途径丙酮酸分支点调节规律研究 摘 要 米根霉发酵产 L-乳酸途径中,由于丙酮酸分支点存在丙酮酸脱氢酶(PDH )、丙 酮酸脱羧酶(PDC )和丙酮酸羧化酶(PC )对丙酮酸的载流分流,降低了 L-乳酸的 转化率,产生多种副产物。所以对丙酮酸分支点进行碳代谢流分配及调控机理研究, 以提高目标产物转化率,降低副产物流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通过研 究不同通气条件下米根霉 As3.2686 发酵罐过程中生产有机酸情况及丙酮酸分支点的 酶活性水平,建立代谢通量分析方程式,并计算不同通气条件下代谢流的分布情况, 进而通过研究丙酮酸分支酶活性以及代谢通量之间的关系,计算程度控制系数(Cpi) 和通量控制系数(FCC ),以寻找对米根霉代谢产 L-乳酸发酵系统调控能力最强的分 支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以通气量作为扰动代谢平衡的手段,研究米根霉As3.2686在发酵罐中 通气条件分别是0.5 L/(L·min) 、1.0 L/(L·min) 、1.5 L/(L·min) 、2.0 L/(L·min) 、 2.5L/(L·min)时菌丝体的生物量和比生长速率,总酸生产量和比生成速率,以及四种 主要碳代谢产物(L-乳酸、苹果酸、乙醇、富马酸)的产量。结果表明L-乳酸产量在 通气量为1.5L/(L·min)和2.0L/(L·min)较大,分别达到39.59g/L和34.60g/L 。苹果酸、乙 醇、富马酸则分别在0.5 L/(L·min)、2.0 L/(L·min)和2.0 L/(L·min)时具有最大生成量, 产量分别为6.02g/L、2.05g/L和0.37g/L 。 (2 )在测定代谢产物组成基础上,构建代谢网络模型和代谢平衡方程,并 结合细胞组分建立胞内反应的计量学模型,计算获得不同通气条件下代谢网络 的代谢流分布图,以及丙酮酸分支点不同分流途径的流量分配比。结果表明,在 该发酵系统中,葡萄糖- 丙酮酸转化率随通气量增大先增加后减小,通气量为 2.0L/(L·min)时最高,达到92.77% 。L-乳酸通量分配比在通气量为2.0L/(L·min)时最高, 为60.00%,高于通气量为1.5 L/(L·min)时的53.11% 。草酰乙酸、乙醇、乙酰辅酶A 途径负担的通量分配比最大通气量分别是2.5 L/(L·min)、1.0L/(L·min) 、0.5 L/(L·min), 此时分配比分别为30.01%、52.07%和4.20% 。 (3 )通过代谢控制分析,比较PDH 、PDC 、PC 、LDH (乳酸脱氢酶)和ADH (乙 醇脱氢酶)在不同通气条件下的活性变化情况,发现PDH酶活性在0.5L/(L·min)时最低, 在2.0 L/(L·min) 时较高,在发酵24 ~60h期间均超过12U/L 。乙酰辅酶A 通量在0.5 L/(L·min)时流量分配比最大;PDC酶活性在2.0L/(L·min)时酶活性非常低,而此时乙醇 实际产量最高,与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反;PC酶活性总体上在0.5L/(L·min)时非常低, 此时富马酸产量较低,而苹果酸实际产量很高;LDH酶活性变化趋势与L-乳酸实际产 量较为吻合,通气量为2.0 L/(L·min)时LDH酶活性和L-乳酸途径通量分配比都是最高, 但L-乳酸实际产量却比通气量1.5 L/(L·min)时略低,说明2.0L/(L·min)时存在其它因素 限制L-乳酸转化。ADH酶活性变化趋势与乙醇产量变化曲线吻合,2.0 L/(L·min)时酶 活性最大,产量也最高,但此时乙醇途径流量分配比低于1.0 L/(L·min)时,说明低通 气量抑制ADH 乙醇转化反应。 (4 )由相关性分析和程度控制系数的计算可知,PC 与PDH 、LDH 与PDC 、ADH 与PDC 、LDH 之间均呈显著相关性(P0.01 ),PDC 对丙酮酸稳态通量起负控制作用。 对L-乳酸通量,正控制程度依次是PDH 、PC 和LDH ,ADH 呈负控制;对乙醇通量, PDH 和ADH 的控制作用最强,PC 起强负控制作用;对乙酰辅酶A 通量, PDH 和 PC 起主要正控制作用;对草酰乙酸通量, PDH 和PC 的控制作用最强,ADH 的负 控制能力也很强。 (5 )拟合稳态通量与丙酮酸分支酶酶活性的曲线,计算丙酮酸分支酶对系统的 FCCs 值可知,对于代谢稳定期来说,主要施加控制能力的是 PDC 和

文档评论(0)

wwqq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