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拈采笔赋离情”:论王阳明弟子词之特质.docVIP

“强拈采笔赋离情”:论王阳明弟子词之特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强拈采笔赋离情”:论王阳明弟子词之特质   摘要:王阳明及门弟子中共有16人49首词传世,这些词极少男女怀思之情,主要以交际应酬为主,或友朋酬赠,或羁旅乡思,或论学述怀,皆“有为”而作,是典型的“诗人之词”。他们的词尽管在题材内容上没有突破,但在写法上,能够秉承王阳明为文“修辞立诚”之理念,直抒胸臆,不刻意雕饰,不作浮言虚誉,具有“真”与“诚”之特质,实开明中后期词主情、求真风气之先声。   关键词:明词;心学;阳明弟子   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3)01-0138-05   王阳明对于文学创作的态度,不同于程朱理学“作文害道”之极端观念,不反对为文,但反对刻意为文。他强调:“凡作文,惟务道其心中之实,达意而止,不必过求雕刻,所谓修辞立诚者也。”这里王阳明强调“作文”的两个重要原则:一是“诚”,即“务道其心中之实”;二是“达”,即“达意而止,不必过求雕刻”。二者以“修辞立诚”统一起来。“修辞立诚”一语,源自《易?乾》:“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周易》中“修辞”之“辞”,主要指文教,并非文词。但在王阳明这里,显然主要指的是文学表达之文词。“修辞立诚”是王阳明对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观念,他对门下弟子的文词创作也以此为准则。其弟子记载一则小事,于此可见一斑:“门人作文送友行,问先生曰:‘作文字不免费思,作了后又一二日,常记在怀。’曰:‘文字思索亦无害。但作了常记在怀,则为文所累,心中有一物矣,此则未可也。’又作诗送人,先生看诗毕,谓曰:‘凡作文字要随我分限所及。若说得太过了,亦非修辞立诚矣。”   王阳明之所以强调“修辞立诚”这一创作原则,是因为在阳明心学这里,文学创作也是“致良知”的一种途径,是和内在修为密切相关的,二者并不冲突,不会因作文而害道。他指出:“使在我果无功利之心,虽钱谷兵甲,搬柴运水,何往而非实学?何事而非天理?况子、史、诗、文之类乎?使在我尚存功利之心,则虽日谈道德仁义,亦只是功利之事,况子、史、诗、文之类乎?”“志立得时,良知千事万为只是一事。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指出只要能消融功利之心,则一切都是“实学”,自然也不会有“作文害道”之担忧。这就把为文与为学统一起来,使“文”成为“道”的一部分,使“为文”带上“体道”之色彩。换句话说,“文”虽然不是阳明心学诸人的终极追求,却是他们道德修为的一种自然显现。因此,对于心学人士而言,文学创作是和其学术造诣互相关联的。正如吴梦?评价焦兹文学成就时所说:“其文未尝凿凿求合乎道,而出之皆道也。……则《诗》所谓唯其有之,是以似之。非求似于似而似,其质之所自有者而已。”不仅诗文如此,小词亦然。从这种精神共同性上来说,把阳明弟子作为一个特殊的词学群体进行分析,对于探讨阳明心学对明中后期词的影响,是有典型意义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阳明弟子,主要指王阳明门下“及门委贽”的弟子,即授业弟子。因为王阳明一生致力于讲学传道,随处开讲,称其弟子者,达千人之多。在这上千人之中,各人的心学造诣也千差万别,不可一概而论。惟其授业弟子,长期受王阳明点拨教诲,对心学精神领会较深,具备较明显的群体共性。其授业弟子名录,向来没有确切的记载,俞樟华《王学编年》据相关考证成果统计,共得阳明及门弟子462人。其中方献夫与方献科实为一人,“北方王门”的王道后来趋向迥异,黄宗羲《明儒学案》已将其排除在外,不能算王门弟子,故实为460人。笔者据《全明词》及《全明词补编》所收词人统计,这460人之中,有词流传的有陈鼎、方献夫、顾应祥、胡松、季本、毛宪、穆孔晖、聂豹、钱应扬、乔宇、沈炼、舒芬、孙升、孙应奎、王激、徐祯卿等16人,诸人词作多寡不等,共计49首。   通观这些词作,我们会发现,这些人并非专业的词人,对词也谈不上有多深的造诣,但各随其机缘,随意挥洒,自由书写个人性灵,表现出一些群体共性。首先,在题材上几乎没有男思女怨之类的儿女情长,主要以士大夫之词为主,或友朋酬赠,或羁旅乡思,或以道自勉,或交游论学,皆“有为”而作;其次,在写法上极少因袭前人,很少追和宋词名家名作,直抒胸臆,自由书写个人情性;第三,在审美追求上,不作浮言虚饰,以真为美。下面,我们按其主要题材类别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交游酬赠类   明人喜以词来交际应酬,前期大多数词作往往缺乏真情实意,流于形式。但阳明心学对于世人热衷或厌烦的应酬有着不同常人的认识。如有弟子认为日常应酬妨碍修行,王阳明指出:“大抵学问功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这就要求把致知之功,落实到具体的见闻酬酢中。因此,心学诸人大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