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发(文身)”词义识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祝发(文身)”词义识辨   摘 要:“祝发文身”一词并非成语,作为常用语它已沿用了数千年之久。将“祝发”释作“断发”也成为天经地义之事,但笔者考查了“断发文身→祝发文身”在古书中的用法,发现“祝发=断发”是个不存在的伪命题,笔者发现“断—斵—祝”其间有着文字错讹的轨迹,才导致“断—祝”两个本不相关的词变作通假字,故此应拨乱反正,还其本来面目。“强自取柱”中“柱”通“祝”也是个伪命题,王念孙是其后始作俑者,其错讹是对“祝(断)”的认知有误所致。   关键词:断发文身 祝发文身 断 斵 祝 柱   对于“祝发”与“强自取柱(祝)”之释,笔者与诸同道感到迷惑不解,这也是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笔者从事古代汉语教研五十余年一直萦绕于心,未能释怀。如今试图就此问题作一初步剖析、破解,望能得到专家的匡谬指正。   “祝发文身”这个词组从未被认定为固定词组,而是由两个动宾词组构成的联合型词组。然而笔者认为这两个词好像被栓在一起,密不可分,历经了数千年之久。请看史上“祝发文身”之用例:   《谷梁传·哀公十三年》:“仲雍居关,祝发文身,裸以为饰。”又《哀公十三年》:“吴祝发文身,欲因鲁之礼,因晋之权而请冠端,而袭其籍于成周以尊天王,吴进矣。”   《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祝发文身,无所用之。”   《战国策·赵策》:“祝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   “祝发文身”又作“文身祝发”。   《史记·越世家》:“文身祝发,披草莱而邑焉。”   再看“祝发”之用例:   《列子·汤问》:“南国之人,祝发而裸。”张湛《注》引孔安国《尚书传》云:“祝者,断截其发也。”   【按】这是我们查到的几则最早出现的有关用例。而稍后出现了将“祝发”作为“削发”的代称。如:   《续传灯录·妙峰禅传师》:“年十三,即辞家祝发,受业德清齐政院。”   《新唐书·杨元晖传》:“敬晖等为武三思所拘,元晖知祸未已,乃诡计请祝发,事浮图。”   黄庭坚《跋赠俞清老》诗:“清老忿愠欲祝发,著浮图人衣,曰:‘免于俗子浮沉。’予曰:‘君去而与祝发者游,其中虽有道人,亦如沅江九肋鳖耳。与俗子为伍,方自此始。’”   【按】此三例是佛教传入中土,甚或盛行后形成之专用语。正因为佛教系舶来品,因此“祝发”作为“削发”词义只能是后代之事,不可能出现在东汉之前。“祝发”又作“剃发”“鬄发”“ 鬀发”“发”。如:   《说文·髟部》:“鬀,发也。”   《法苑珠琳》:“伏波罗为五百释子剃发。”   《汉书·司马迁传》:“其次鬄毛发,婴金铁受辱。”   【按】“鬄、”音义同,今相承多作“剃”,从弟得声,从刀会意,如《传灯录》《五灯会元》等书均沿用之。明代张凤翼所撰传奇《祝发记》记述的是南朝梁末徐孝克剃发为僧鬻妻奉母之事。上述诸例只是从旁证实了“祝发”词义后续发展的轨迹。至于“祝”被作为“断”义诠释始源较早,大概与“祝发”同时。如:   《广雅·释诂一》:“祝,断也。”《正字通·示部》:“祝,断绝。”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何休《注》:“祝,断也。”   《世说新语·伤逝》:“羊孚年三十一,桓玄与羊欣书曰:‘贤从情所信寄,暴疾而殒,祝予之叹,如何可言。’”   【按】此二例“祝”当作“断、断绝、穷绝”义诠释,到后代则发展演绎为“断予”一词作为悼念后辈死亡之辞。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祝”的这种用法或释义仅限于一个历史时期,即先秦时代之经书——《谷梁传》《公羊传》《列子》等及后文提及的《孟子》。其中《列子》一书系伪托之书,据考核当迟至魏晋,是假托于先秦的作品,《世说新语》则是出于仿古用“祝予”之例。至于《广雅·释诂》与《正字通》之释也是在先确定了“祝发”即“断发”后才使“祝”衍生出“断”义来的。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说“祝发”之“断发”义无据,何来“祝”有“断”义呢?   我们看一下“祝”字的意义构成情况。“祝”是个会意字,从示(祭祀牌位),从一跪坐之人,张口祝祷之形。其本义应为“祈求保佑”之意。《说文》:“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由上可见,“祝”之本义为男巫,祠庙中司祭礼之人;或以言告神祈福。此二义相辅相承,一为司祭礼的主体——男巫;一为男巫发出的动作——告神祈福,丝毫不见“断”义之蛛丝马迹。不知是如何将二者牵强附会、生拉硬拽扯上关系的。正是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让笔者困惑了几十年之久,后来在注释《谷梁传》经书时,对照《左传》与《公羊传》,不经意地看到在哀公十三年的记载文字中,三书有两处不尽相同之处。其中《左传》记载的是:“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臝以为饰。”而《谷梁传》《公羊传》却将“断”改为“祝”;“臝”改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