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出土唐代墓志校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汾阳出土唐代墓志校理   摘要:墓志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产物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汾阳市出土的50方唐代墓志进行了系统校理,发现其中存在着文字误释、标点误施、注释疏误等不足之处,希望研究有助于汾阳唐代墓志的利用,以期对墓志等古代文献的校勘和整理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汾阳;唐代墓志;校勘;标点;注释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14   收稿日期:2013-12-1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YY07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40141)、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09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阿根(1970-)男,江苏兴化人,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和辞书学。   ①墓志名为作者所加,一律采用“墓主姓名+墓志”的格式,此前学界多采用墓志首题。   Collation of unearthed epitaphs of Tang Dynasty in the city of Fenyang   ZHOU A-gen,YE Tai-qing   (Research Center for North Anhui Culture, Fuyang Teachers College, Fuyang, Anhui 236041, China)   Abstract: The epitap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ducts of funeral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which contains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By carefully collating the 50 unearthed Epitaphs discovered in the city of Fenyang, this paper finds such mistakes in the recording words of the epitaphs as mistaking words, punctuation and annotation, etc. 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may be of help to the use of the epitaphs f Tang Dynasty in the city of Fenyang and of reference to the collating and arrangement of ancient literature.   Key words:Fenyang; epitaphs of Tang dynasty; collation; punctuation; annotation   汾阳为三晋名邑,自古物产丰饶,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渊博。汾阳出土文物众多,仅汾阳市博物馆搜集的历代墓志就达二百余方,其中唐代墓志达130余方,王仲璋先生选取其中50方唐代墓志,进行了全面释读、标点和注释,编成《汾阳市博物馆藏墓志选编》,这些唐代墓志对于研究唐代的历史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诚如张庆捷先生所言“观一地之文化,材料最丰富、最能有序流传着,莫过于碑碣墓志”[1]。墓志文献的校理涉及诸多学科理论知识,每一方墓志的整理往往需要将历史学、文化学、文字学、训诂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种种疏误[2]。王仲璋先生从事文物文化工作30余年,对汾阳文化情有独钟,此次对汾阳出土50方唐代墓志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包括识读、标点、注释,并详细描述了每方墓志的形制、款式、质地、出土时地、馆藏地点等信息,为汾阳地方历史和唐代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笔者系统研读了这50方唐代墓志,受益匪浅,但发现其文献校理方面,偶有疏漏,兹不揣谫陋,略呈管见,以求教于王先生及诸位方家,希望我们的研究有助于提升汾阳唐代墓志的利用价值,同时希望我们的研究对墓志等古文献的校勘和整理有借鉴作用。   一、文字误释例   1.《任子墓志》① :“嗟夫,赤鸟落景,白菟沉魄,和璧沦辉,随珠瘗彩。粤以贞观十五年正月廿日遘疾终于本第,春秋五十有五。”(第5页)   “赤鸟”,当作“赤乌”,代指太阳。从文例来看,“赤乌落景”和“白菟沉魄”相对成文。“白菟”,即白兔,月亮的代称,传说月中有白兔,故称。复审原拓,鸟实作,当为鸟的俗字,“乌”在墓志文献整理过程中,每每被误释为鸟,对此笔者多有论及[3-4]。“赤乌”一词,历代墓志多有用例,《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北魏?刘懿墓志》:“自豢龙启?,赤乌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