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石窟覆斗顶的考古学观察(上)
内容摘要:敦煌石窟中覆斗顶窟是唯一贯穿敦煌石窟营建始终且数量最多的石窟形制。有学者据《释名》“形如覆斗”的相关记载及有关考古资料提出“覆斗顶窟模仿斗帐”说。本文认为以现代考古学中“覆斗”一词定义对应《释名》中“覆斗”释读有误。首先,该词“覆”乃覆盖而非倒置;其次汉代没有口大底小之斗。各类文物资料表明古代不惟斗帐,凡帷帐均无“覆斗顶”,因而“覆斗顶窟模仿斗帐”说不能成立。此外,本文对该说所涉具体问题亦作解析。
关键词:石窟覆斗顶;覆;斗;帷帐;覆斗顶非模仿斗帐
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2-0010-18
敦煌石窟是世界上现存营造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而覆斗顶窟是唯一历时千年、贯穿敦煌石窟营建始终的石窟形制;不仅如此,其数量也最多,达366窟,占现存洞窟总数的77.9%①。尤其是伴随着北魏时期盛极一时融有印度支提孑遗及西域遗风的中心塔柱窟在西魏、北周的日渐式微②,覆斗顶窟则不论窟室功能、布局如何变化,总体比例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由西魏的33.3%至唐代高达91.4%,成为敦煌石窟窟顶的最主要形制。覆斗顶窟在敦煌石窟营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其渊源为学界所关注也就成为必然。
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对敦煌石窟窟室形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提出覆斗式窟顶对“‘斗帐’的模仿”说(以下简称“斗帐说”):“覆斗式窟的窟顶本身,我认为又是对于所谓‘斗帐’的模仿。”[1]此外,“嘉峪关魏晋墓和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墓都是覆斗顶”,则墓顶与窟顶“同是对于斗帐的模仿”[1]48 。
“斗帐说”的依据主要有三:一、文献记载。其文引汉刘熙《释名》:“小帐曰斗,形如覆斗也”。认为“这种小帐以方形覆斗顶为最普遍”[1]44。二、考古发掘相关文物资料。1.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洛阳曹魏墓出土的金属帐■[1]46;2.“墓室壁画中以及顾恺之《女史箴图》都画有各式各样的小帐”[1]46。三、相关石窟形制及石窟壁画。1.“麦积山许多北朝石窟的形制就是对帐的模仿” [1]44;2.“敦煌隋唐壁画里也多次画出了斗帐” [1]46。
覆斗窟顶模仿斗帐说,很快便成为学界的共识。如有学者亦认为:“平面方形覆斗顶的佛殿窟……意在模仿世俗社会生活中流行的帷帐。……方形覆斗顶墓室的形制,在空间形式上与帷帐极为近似……两者的意念是一致的,均为将墓室和洞窟的空间营造成帷帐的形式。因此,我们似乎也可以将方形、覆斗顶窟称为帐形窟。”[2]也有学者称“覆斗顶式窟是对宅院式佛寺的模仿,窟顶做倒斗形状,覆斗顶是对用在尊贵场所的‘斗帐’的模仿”[3]。虽也有学者认为“敦煌覆斗顶窟的直接来源是汉晋的墓葬建筑形式”,但又强调“是在汉晋墓室形式模仿斗帐而形成相对固定的形式之后,直接借鉴了墓室形制的”,因而“敦煌的覆斗顶也可以认为是模仿斗帐形式的产物”[4]。可见在敦煌学界对石窟覆斗顶仿自“斗帐”已成不二之说,凡谈及覆斗顶者对其“模仿斗帐”说无不景从。
然而,核诸相关史料和考古资料,“斗帐说”与古代名物制度不符且与史实颇多牴牾。现据相关资料予以辨析,并对敦煌石窟覆斗顶的渊源亦抒管见。舛谬之处,敬祈教正。
一 覆斗顶窟模仿斗帐说辨疑
(一) 关于《释名》所谓“覆斗”
“斗帐说”引刘熙《释名》:“小帐曰斗,形如覆斗也。”对此的解读为:“其做法是先立四根帐柱,上面再以水平向和斜向的帐杆构成覆斗顶。”[1]44
我们知道,考古学中“覆斗”一词,是以倒置的量器——斗的造型特征对正四棱台③状物体的形象概括。其特征为上下底平行、顶面小于底面,棱台的四个斜面呈等腰四面坡。从上引可知“斗帐说”对“形如覆斗”的小帐的造型认定与现今考古学中“覆斗”一词涵义完全等同,遂得出石窟“覆斗顶”模仿“斗帐”的结论。仅就《释名》所云“覆斗”与“斗帐说”所认定的“覆斗”而言,古代名物制度角度存在两个前提性的问题:
首先,《释名》中“覆斗”之“覆”,应为“倒置”义;其次,汉代之“斗”造型应为口大底小的方斗。这是“斗帐说”所依据的斗帐形如“覆斗”成立的基本前提。然而,这两个前提均不存在。
1. 《释名》“覆斗”之“覆”的涵义
覆,《说文》谓:“覆,覂也。一曰盖也。”[5]覆字虽有翻转、覆盖二义,但史籍中述及帐、幕之覆,均取覆盖之义。《周礼注疏》“幕人”条郑玄注:“幕,帷覆上者。”[6]史游《急就篇》:“蒲蒻蔺席帐帷幢。”颜师古注帐谓:“自上而下覆,谓之帐,帐者,张也。” [7]
刘熙《释名》为以声训的方式释探名物声义之源的著作。我们可以看到其《释名》“释床帐”条释帷、幕谓:“帷,围也,所以自障围也。幕,幕络也,在表之称也。小幕曰■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