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硼纳米管和内包金属硅富勒烯结构与性能预测.pdf

金、硼纳米管和内包金属硅富勒烯结构与性能预测.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摘要 C60和碳纳米管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新颖的特性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它们 在场发射、传感器、复合增强材料、储氢材料等众多领域展现出的广泛的应用 前景,激发了人们对纳米笼和纳米管的研究热情。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3d过渡金属原子和贵金属Au原子掺杂的硅团 簇的结构演化和电子性质进行了分析;预测了新的金纳米管、硼纳米管的结构 稳定性和电子结构。 纯硅团簇由于其化学键的特性,不能形成碳团簇那样稳定的笼状结构。众 多的实验和理论研究都表明,掺杂一些寄宿原子可以稳定硅的笼状结构。本文 系统研究了3d过渡金属原子对硅笼状结构稳定性和电子特性的影响,发现了 Ti@Sil6团簇均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和较好的化学稳定性。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内包金属Si20富勒烯的稳定结构进行了广泛搜索,发 现了一个迄今为止最为稳定、厶对称性的中性Eu@Si20富勒烯:在Eu@Si20 中,中心Eu原子具有较大的自旋磁矩;以厶一Eu@Si20为结构单元构造了一类 能稳定存在的项链状准一维链,计算结果表明,该链具有半导体特性,中心Eu 原子仍具有较大的自旋磁矩。 对过渡金属Ni原子和贵金属Au原子掺杂的硅小团簇,NiSi疗(挖=l一14)和 AuSi,,(聆=1.16)的基态结构随尺寸的演化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当团簇 原子数目较小时,不论Ni原子还是Au原子都倾向于占据表面格点的位置; 随着团簇原子数目的增加,当n--9时Ni原子开始占据中心格点的位置,而 当n12时,形成内包Au原子的硅笼状结构Au@Sil2;进一步分析表明, Ni原子的加入增强了硅团簇的稳定性,而Au原子的加入没有明显地改善硅 团簇,其基态结构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和较好的化学活性:以Au@Sil2团 簇为结构单元得到了一类稳定的Au.Cored硅纳米管,计算结果显示,这类内 包金线硅纳米管具有较小的能隙和良好的电子传输特性。 l 论文基于稳定的二十面体Au32富勒烯和由Au(11)面卷曲而成的(5, 5)金纳米管,构建了一类新的中空金纳米管状结构Au行(n=37,42,47,52,…, An=5);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该类中空金纳米管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进 行了广泛的探索,研究发现Au37、Au42、Au47纳米管状结构具有较高的结构稳 定性;首次预言了42个金原子组成的大的、中空纳米管结构是具有比密积结构 更强稳定性的基态结构。 基于Yakobson等人对B80富勒烯笼稳定结构的理论预测,构建了两类新 的、稳定的金属性的硼片结构,进而得到两类新的稳定的硼纳米管,计算结果 表明: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除第一类(4,0)超细硼纳米管表现出半导体特性并 伴随有0.441eV的直接带隙以外,其它硼纳米管均表现出金属性。 硼掺杂过渡金属晶态和非晶态合金表现出优异的铁磁性能和良好的抗氧 化、耐腐蚀、耐磨损等性能,成为理想的磁记录介质和薄膜磁头候选材料。本 文对硼掺杂过渡金属铁、钴、镍混合团簇的电子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算结果表明B原子的掺入大大提高了过渡金属团簇的稳定性,改变了团簇的磁 特性。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B原子的加入未能明显地改善过渡金属团簇的自 旋磁矩;Ni盯B混合团簇的自旋磁矩在甩=5一13的范围内存在一个由量子限制 效应引起的平台。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内包金属硅富勒烯、金纳米管、硼纳米管、过渡 金属团簇 Abstract Sincethe of andcarbon moleculeshavehave C60 nanotubes,these discovery to attractedwideattentionduetheirnovelelectronic and of great properties potential

文档评论(0)

ww88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