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玉悲秋的主题和影响
摘要
“悲秋”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已经成为了源远流长的主题,而宋玉则堪称中国悲秋文学的始祖,他的《九辩》开创了中国文学中的“悲秋”母题,并对往后中国文人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中,笔者将由宋玉的《九辩》展开对悲秋诗的论述,并分析《九辩》对后世文人的悲秋诗词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论证宋玉悲秋诗的历史意义,以及宋玉本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
关键词
宋玉;《九辩》;悲秋文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概述
“悲秋”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已经成为了源远流长的主题。我们在阅读古代典籍时,总是不难看到,古人通过对柳、黄叶、菊花等等秋天自然景物(以及生活景象)的描写。这些描写,或是传达对人生愁绪的感怀,或是传达对死亡断灭的感慨,又或是抒发对逝者如斯的叹息,融合到一起,就构成了中国深远的“悲秋”文学。
宋玉的《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两句诗将诗人失意之时的忧愤之怨,路途孤苦的寂寞之心,登山临水的惜别之情与时光过隙、生命将尽的叹息等多种人生之悲叹融为一体,倾注于大雁南翔、山川寂寥、草枯叶落、鸣虫悲泣的秋之景象中,一举打开了中国文人“悲秋”之先河。从此之后,“悲秋” 这一主题开始被中国历代的骚人墨客相继传唱。“悲”和“秋”无论作为美感体验,还是生命体验,都始终在中国文学中形影相随,而“悲秋”更是成为了中国文人的永恒的情节。
本文中,笔者将由宋玉《九辩》展开对悲秋文学的论述,结合宋玉的生平探究其悲秋诗创作的成因,并对后世的悲秋文学进行概括,从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文人为何“悲秋”,并总结宋玉悲秋诗的历史意义。
二、 宋玉:开悲秋之先河
(一)宋玉及其《九辩》
纵观中国文学史,文人悲秋的作品数不胜数,那么,究竟哪一部作品才是悲秋文学的源头呢?笔者认为,人类悲秋的情绪可能在文字出现之前就早已有之,而并不待宋玉才开始,但真正第一个通过文学的语言对悲秋的情感进行细致入微、鲜明生动地表达,并传之于后世,而为之后的中国文人提供了悲秋的蓝本的,应当是宋玉的作品――《九辩》。
宋玉的《九辩》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从风格上来看,近于屈原的《离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对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都造成深远影响的“伤怀悲秋”主题乃是从此部作品中脱胎而出,所以,《九辩》这一作品也奠定了宋玉于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下面将引用《九辩》的开篇部分加以说明: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栗兮若远行;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寥兮天高而气清;
寂?兮收潦而水清,
?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怆???兮去故而就新;
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
惆怅兮而私自怜。
不难看出,这一开篇便是大段的秋情秋景描写,这在之前的作品当中,是从所未见的。因此,即使说《九辩》是中国的“千古言秋之祖”也并不为过。全诗的开头两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更是在一开始就奠定了全文悲秋的基调。后文中“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雍雍而南游兮,?鸡啁晰而悲鸣。” 等语句也皆是对秋景求物的描写。有不少学者认为,屈原的作品在“言秋”这一点上,和宋玉平起平坐;但笔者认为,屈原作品当中对于秋的描写,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等(出自《九歌 湘夫人》),虽然言简意深,风韵别致,且达到了物我一体的高超境界,但若从“言秋”这一角度来说,未免太过于简约,这不仅仅是量的区别,其作品中关于秋的描写在笔法的丰富细腻上,也并不及宋玉。宋玉在“言秋”只是,细致入微、多方刻画,生动地描绘出了衣服草木萧瑟、归雁翩翩的秋情秋景图,因而比屈原更富有神韵及感染力。这标志着在文学中客观景物已经由原本的附庸地位逐渐上升到了主题的舞台,并具备了其独立的审美价值。不仅如此,《九辩》这部作品在悲秋而追忆往事的同时,还带出作者对身世的感慨以及对社会黑暗的痛恨。自古以来,感叹世事蹉跎无常、人生无奈的作品本不在少数,宋玉的《九辩》于此也不足为奇,但这部作品奇就奇在他首次充分地利用文字表达出了这一情感,并影响了后世的无数骚人。
(二)《九辩》创作之由及其中的悲秋意象
如果要分析宋玉创作《九辩》的原因,那就不得不先了解宋玉本人的人生经历。
对于宋玉的生平,司马迁所著《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中曾有所记载。在屈原死后,他在楚国的几位徒弟:宋玉、景差以及唐勒,皆以善为辞赋而著称于世。但他们的作品风格多继承了屈原作品中的委婉之处,始终不敢对朝市直言劝谏。《襄阳耆旧传》当中也有提及:楚人中有名为宋玉的,先跟随于他的老师屈原,后来屈原被放逐,他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