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艾滋病“问题”解析 【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601 【原刊页号】85~95 【分 类 号】C4 【分 类 名】社会学 【作 者】潘绥铭/黄盈盈/李楯 【作者简介】潘绥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黄盈盈,社会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北京 100872);????李楯,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法律政策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 100084)。 【内容提要】艾滋病在中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疾病流行的问题,而是具有中国独特性的社会问题。本文认为,中国的艾滋病“问题”是后于某些社会问题而出现的,因而具有相当鲜明的社会选择倾向,其危害也不仅仅指向个体生命,而是危及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对此“问题”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学理冲突既影响到有关政策的制定,又反过来建构了艾滋病“问题”的现状。据此,作者提出应从建设社区与社区的文化机制、流动人口的社会组织化、重新认识与定位青少年等方面入手,把艾滋病“问题”从危机转化为契机,从加强执政能力与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高度,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摘 要 题】社会问题 【关 键 词】艾滋病/预防政策/中国社会问题/人文社会科学视角 【参考文献】????[1] “性病蔓延的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研究”课题组:《中国大陆性病蔓延的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研究》,《浙江学刊》1998年第1期。????[2] 姜佐宁主编《毒品的危害与防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 李楯:《艾滋病在中国:法律评估与事实分析》、《面对艾滋病——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005年。????[4] 林喆:《论艾滋病人的权利及其人权保障》,/admin/show.php?id=1924。????[5] 邱仁宗:《有关艾滋病法律的伦理问题》;杜洁:《社会性别与艾滋病》;王英:《与艾滋病有关的社会性别问题》,均载于《艾滋病防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清华大学AIDS与SARS国际论坛,2003年11月11日。????[6] 任晓晖:《以妇女为本的艾滋病预防教育》,《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年,第11卷,第2期。????[7] 王若涛、张有春:《艾滋病引起的社会学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3期。????[8] 翁乃群:《艾滋病传播的社会文化动力》,《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9] 袁建华、许屹、姜涛:《我国艾滋病对社会经济影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01年第一届全国艾滋病大会,清华大学印。????[10] 张北川:《AIDS防治工作亟需深入认识和探讨的若干问题》,《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年,第11卷,第1、2期。????[11] 张有春、王若涛:《中国政府的战略选择及行动》,靳薇主编《艾滋病防治政策干部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12] 张有春、余冬保、方蕙等:《中国艾滋病相关政策决策过程的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年,第11卷,第2期。????[13] Dowsett, Gary W., Some Considerations on Sexuality and Gender in the Context of AIDS, Reproductive Health Matters, 11(22)(2003).????[14] Galtley, Roger and Philip Seed, HIV and AIDS——A Social Network Approach,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1989.????[15] Glick, Robert A., Law, Ethics and HIV, Conference: HIV/AIDS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held on 29 November, 2002 at UNESCO-Paris.????[16] Kaufman, Joan and Jun Jing, China and AIDS——The Time to Act Is Now, Science, vol. 296, Issue 5577(June 28, 2002).????[17] Parish, William L., et al.,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Chlamydial Infection in China—A Hidden Epidemic,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