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同步教学课件2-1荒漠化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ppt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同步教学课件2-1荒漠化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本题主要考查科尔沁草原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认真阅读图文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答案 (1)土地(草地)退化。危害:草原的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面积扩大,导致荒漠化。 (2)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3)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变单一放牧业,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禁牧、轮牧、退牧,改游牧为舍饲养畜;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良牧草品种,提高草原生产力;依法管理,加强草原保护。 读图,完成(1)~(2)题。 【练习2】? (1)关于我国耕地结构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越来越多 B.生态退耕对耕地变化影响最大 C.灾毁耕地总体趋势增多 D.建设用地总体趋势减少 (2)生态退耕试点地区针对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 ①酸雨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荒漠化 ④臭氧层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学生读图提取有效信息、分析信息并加以应用的能力。难度中等。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减少的状况有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少的趋势,生态退耕对耕地减少影响最大,灾毁耕地总体呈现越来越少的趋势,建设用地总体变化不大。答案应选B。第(2)题,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建设的理解。难度中等。土地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有防治沙漠化、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酸雨、臭氧层破坏都是大气污染,与生态退耕的联系较小。答案应选C。 答案 (1)B (2)C 防治荒漠可以采取的措施 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以保护和提高植被覆盖率为基础,以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为条件,减缓人地矛盾,从而达到防治荒漠化的目的。具体措施如下: (1)封沙 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2)禁牧、禁樵、禁采 因地制宜,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通过兴建沼气池,利用太阳能、风能,推广省柴灶等措施来解决牧区的能源问题,从而达到保护植被的目的。 ①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②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3)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 减少水井数量,以免牲畜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内 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4)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1)防治荒漠化的关键并不是治理,而是预防。 轻预防重治理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防治荒漠化中预防投资少、见效快;而一旦形成荒漠化,再去治理就投资大、见效慢、效果差。因此应以预防为主。 (2)防治荒漠化并不是各国自己的事情,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全球荒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由于资金缺乏和技术落后,无力独自应付荒漠化扩大和加剧的趋势。鉴于荒漠化给全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如沙尘暴不分国界),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人类只有携手合作,才能遏制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大,实现全球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特别提示】  图示法理解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治理荒漠化应“对症下药”,如下图: 【方法技巧】 单击此处进入 5分钟小练习 教材P36~37活动 提示:1.自然因素: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冲刷力强;地形——处在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地表物质不稳定;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表的保护性差;土壤——粉沙粒组成,土质疏松。人为因素:人类对植被的破坏(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等)加速了水土流失。 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主要角色,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到水土流失总量的90%以上。 2.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植被破坏后,极有可能加剧水土流失或土地沙化,进而使土地退化,这就是土地的荒漠化过程。 教材P37活动 提示:1.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东部和中部是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高原,西部是高大山脉及其间的内陆盆地;气候: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河流:多内流河;植被:覆盖率低,由东向西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地形——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明显;气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nnh9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