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优秀期刊论文,欢迎下载!
历史民族地理之“界域”研究l二二二二二
历史民族地理之“界域”研究’
——以地处川、青(藏)、甘之交的松潘地区为核心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安介生
界限或界线在区域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早已为中外学者所肯定,没有界限则没有
区域(region)。然而,笔者以为:在历史时期区域变迁之中,界线或界限的客观表现
形式往往是相当复杂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以泾渭分明、截然分开的单线条形式
line,dividing
(boundary line)表现出来的,而通常是一个又一个交叉性与过渡性均极
为突出的区域。这些区域在属性上并不完全等同于政治地理与军事地理意义上的边界地
区(frontier),将这些区域进行非此即彼的简单分划,其实都是不准确或是有争议的。
笔者将这种区域称之为“界域(dividingareas;dividingregions)”①。“界域”的研究对
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松潘地区,相当于今天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便是一个在中国历史民族地理中
相当典型的“界域”,自然地理与民族分布的过渡性与交叉性非常典型,其在中国民族
史及交通史上的重要研究价值,已引起不少民族史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相关研究成果
相当丰富②。在本文中,笔者以松潘县历史文献资料为核心,试图在总结学术界已有成
果的基础上,对作为“界域”的松潘地区的发展历史作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与评述,并
着重从历史民族地理的角度探讨其作为“界域”的诸多方面的特征。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前近代中国的治边实践与边陲社会历史变
迁研究”(编号:2007JJD770092)资助成果。
① 这一英文译名据北京大学唐晓峰教授建议订正,特此致谢。
② 据笔者查阅。有关松潘地区历史地理及民族方面的研究成果有:黄盛璋:《清代四川西北省
界及其引起的黄河流经四J|I问题》.《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陈宗样:《明季(松潘
边图初探——试证图中黑人、白人为两大部落群体》,《西南民族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沈定
平:《明代宣德年间松潘藏族人民起义述论》,《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4期;冉光荣:《略述明王朝
在松潘藏区的统治措施》,《中国历史文物》1986年;马勇:《松潘草地部落的历史考察》,《西北民族
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马勇:《松潘回族源流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任树
民:《明代松潘卫番人略考》,《西藏研究》2001年第l期;周伟洲:《公元3~9世纪岷江上游地区的
开发及其在交通史上的地位》,卢华语等主编:《古代长江上游的经济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试论清代松潘藏区的“改土设弁”》,《民族研究》2007年第6期等等。
,65
l
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 l
·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l
一明代以前松潘地区之民族构成与政区建置
松潘地区自然地貌形态与地理区位均极有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作为“界
域”在历史时期区域开发中的轨迹与走向。明了松潘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征,对于理
解松潘地区的历史变迁是非常关键与必要的。对于这一地区的客观地理条件,著名学者
严耕望先生曾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四川西北松潘迤西之草原为西藏青康高原之东南部,
由此向东南延伸,与四川盆地相接。四川盆地海拔只在四五百米,自盆缘沿岷江而上,
愈西北,地势愈高升,至松潘草原地区,海拔高达三四千米,其西北岷山、邛崃山脉更
达四五千米,成为黄河、长江之分水岭。自四川盆地边缘之灌县(即都江堰市),直线
距离不过二百公里,而海拔骤升两千余米,故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之坡度极大,致崖谷险
峻,河流湍急,为水陆交通之阻。然松潘草原海拔虽高,但地形平坦,为良好牧地。交
通并无困难,故自古以来,西北民族与长江流域之交通常取此间而南下……足见陇西地
区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