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备课精选:2-3《民为贵》课件新人教版选修.pptVIP

2013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备课精选:2-3《民为贵》课件新人教版选修.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请以“桀、纣之失天下”一章为例,分析比喻在论证中的作用。 本章中比喻运用较多,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把民心归附的情形巧妙地比做“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形象贴切,易于明白;用“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来形象地比喻“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把抽象的道理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比拟,形象生动;而“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则结合现实,说天下诸侯即使有成就王业的愿望,也不过是如同患了痼疾却无良药救治的病人,把大事化小,用日常生活现象比喻治国的大道理,简洁明确,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思辨色彩,让人易于接受。 4.如何理解“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这一句话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老百姓对有仁德的国君的渴望和归顺。 5.如何理解“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成语“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出处。这一句用“为渊驱鱼”“为丛驱爵”作比喻,说明国君如果对自己的百姓不好,老百姓就会离开他,而去归附有仁德的国君。 6.孟子是如何阐述舜成为天子是“天与之”而不是“人与之”的? 孟子首先明确对万章指出:舜有天下是“天与之”,然后说明上天也不是直接把天下交给舜,而是先把舜的行为和事情显示给人们看,如果适合老百姓的心意的话,老百姓就会接受他让他做天子,继而孟子叙述了舜的行为和事情:辅佐尧二十八年,尧死后避于南河之南,朝拜的诸侯纷纷去向他朝拜。这样,做天子也就理所当然了。 7.你是怎样理解“仁言不如仁声”这一章的? “仁言”即宣扬仁的言论,“仁声”却是具备仁德而产生的声望。“仁言”,爱民的语言可以说得天花乱坠;“仁声”却是对爱民者的称颂,是非常实际的。所以,爱民的言论不如爱民的称颂那样深入人心。完善的政治制度是霸者之道,如齐国的管仲所推行的治国方略,确实能强国富民,但是他不得民心,只能得到统治者的欢心,因为他是以牺牲别国人民的利益而富强的。完善的教育制度却能够普遍提高人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知识。完善的政治措施能够搜刮和聚敛人民的财富,使国家更强大,但它却不如完善的教育制度能获得民心。这是孟子对当时社会状况和人民意愿的分析。所以,分清这两者的不同,我们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 8.齐宣王的问话有何特点?孟子是如何回答的? 齐宣王所问的两点是非常尖锐的,“汤放桀,武王伐纣”和“臣弑其君”都间接或直接地涉及到儒家思想中的君臣关系。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孟子自己也宣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如果孟子肯定商汤流放夏桀和周武王讨伐殷纣,就会与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有序自相矛盾,而对“臣弑其君”,又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 孟子的回答机智而锐利。对第一个问题,孟子的回答是“于传有之”,显示了孟子的机智。对第二个问题,孟子先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界定: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贼害仁和义的人叫独夫。于是“汤放桀,武王伐纣”“诛无道,弑独夫”的正义主张不言自明。 9.本文中,孟子是如何处处体现他的民本思想的? 孟子在“民为贵”一章中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果国君危害国家,人民就可以推翻他。“齐宣王问曰”中孟子认为:天子贼害仁义,不过是独夫民贼而已,理应被诛灭。“桀、纣之失天下”一章则更明确地评论夏桀、商纣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与否取决于民心的向背,要想赢得民心,就要“民之所欲与之聚之,民之所恶勿施”。这样,百姓归附有仁德的国君,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可阻挡。 “万章曰”一章,孟子归结了舜得天下的两个条件,最终仍然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仍然体现他的民本思想。“仁言不如仁声”一章则直接点明了对百姓实施教化的重要性——得民心。所选几段文字紧紧围绕民本思想阐述,值得细细体味。 【答案】 B(A桀:jié,粢:zī;C恶:wù;D篡:cuàn,朝:cháo) 【答案】 C(A项,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连词“和”/动词“给予”;C项,均为介词“在”;D项,顺承连词/假设连词“如果”。) 【答案】 D(A组,前一个“有”是动词,其意思与“无”相对;后一个“有”也是动词,当“占有、拥有”讲。B组,前一个“谓”是动词,当“叫、称”讲;后一个“谓”是动词,当“说的是”讲。C组,前一个“载”是加强语气的助词;后一个“载”是名词,读“zǎi”,当“年”讲。D组,两个“欲”均当“想、想要”讲。) 4.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诸侯国的国君如果危害到国家,(那么)就重新立一个贤君) B.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 C.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如果没有仁的志向,必将终身忧愁,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gshir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