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荆山和涂山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pdfVIP

蚌埠荆山和涂山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蚌埠荆山和涂山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pdf

卷 (Volume)34,期 (Number)1,总 (SUM)124 页(Pages)114~124,2010,2(February,2010)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tectonica etMetallogenia 蚌埠荆山和涂 山岩体的年代学、 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李印 ,韩峰 ,凌 明星 ,刘健 ,李献华 ,李秋立 ,孙卫东 (1.中国科学院 广州地球化学研 究所 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广 东 广州 510640;2.中国科 学院研 究生院,北京 100049;3中国科学院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4.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 局 ,河北 廊坊 065000) 摘 要 :对蚌埠地 区的荆山和涂山花岗岩进行 了详细 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分析结果表 明:花 岗岩的 SiO, 含量较高 ,介于71.22% ~73.76%之间,富 K0、Na0,贫 TiO2、CaO、MgO,为弱过铝质岩石。KO—Na:O图解上 ,所 有数据点都落在 “I”型花岗岩区域 ,结合呈右倾的微量元素标准化蛛网图,可知该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同时具 有明显的U、Pb、Ba、Sr正异常 ,Ti的负异常 ,暗示蚌埠岩体的形成背景可能为造 山后 的伸展环境 。CamecaIMS1280 SIMS锆石 U—Pb年龄分析表明,主要有 800Ma左右的新元古代年龄 、三叠纪相关的 220Ma和晚侏罗世 的 165Ma这 三种主体年龄。根据上述地球化学资料 ,推 断蚌埠岩体 的母岩浆来源于火成岩 的部分熔融 ,岩浆源区为与华北板 块碰撞后继续向北伸展的部分扬子板块下地壳火成岩物质 ,其 中,800Ma左右的新元古代年龄解释为扬子板块下 地壳物质的继承锆石年龄 ,三叠纪的继承锆石理解为三叠纪时期华南、华北板块的碰撞导致 ,晚侏罗世的岩浆活动 推测 由于古太平洋板块北西 向的斜 向俯冲诱发扬子板块下地壳 的物质部分熔融所致。 关键词 :扬子板块 ;蚌埠隆起 ;花岗岩 ;CamecaIMS1280SIMS锆石 u—Pb定年 ;下地壳 中图分类号 :P595;P597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1552(2010)O1-0114—11 大别 一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是近年来国内外地学 什么位置?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指导找矿上都有较 界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 ,其峰期变质时间为印支期 , 为深远的意义。特别是前几年合肥盆地中榴辉岩砾 已被多数地质学家所认同 (Ameseta1.,1996;Liet 石的发现 (王道轩等 ,2001;李双应和王道轩 , a1.,1993,2000;Liueta1.,2006;李曙光 ,1996; 2002)、徐淮地区中生代侵入杂 岩中榴辉岩类 捕虏 李曙光等,1997),但大别 一苏鲁超高压变质作用影 体的报道 (许文 良等,2002,2003),更是对大别 一 响的范围以及变质带深部俯冲的方向 目前还存在不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演化过程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同认识 (Jahneta1.,1999;李曙光和杨蔚 ,2002; 提 出了新 的思考 。 徐佩芬等,1999;徐佩芬 ,2000;杨文采等 ,1999; 前人对大别 一苏鲁造山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超 杨文采 ,1999;许文 良等 ,2002,2003)。对于华北 高压变质带 内部的变质岩和中生代火成岩的年代 华南板块的碰撞带位置也一直有争议 ,随着桐柏 一 学 、矿物学 、岩石地球化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面 (Li 大别 一苏鲁造山带 的北部科研 、找矿 、勘探的进一步 eta1.,1993,2000;LiandYang,2003;Liu eta1., 开展 ,北部许多扬子型地层 、矿产 的发现 ,让人们不 2006;李曙光和杨蔚 ,2002;魏春景等 ,1997;马昌 得不考虑:大别碰撞造 山带的北界在何处?北移到 前 ,1999)。对大别 一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相邻地 区 收稿 日期 :2009一O1—17;改回851期 :2009—

文档评论(0)

8号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