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摘要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马铃薯已经跃居为贵州省的第三大农作物。由于种植面积的
迅速增长,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加之贵州耕地资源相对匾
乏,单作、连作加重马铃薯病害,所以,推广间套作成为马铃薯栽培的主要发展方向。
前人对马铃薯间套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铃薯和玉米间套作(薯玉间作)的带距、密
度等栽培技术上,相关施肥问题涉及不多,关于薯玉间作的氮素营养,以及马铃薯与其
他作物问套作的合理施氮和氮的营养效应也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
了薯玉传统间作模式、马铃薯与芸豆新间作模式(薯豆间作)下氮素用量和氮肥形态对
马铃薯生长、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探讨马铃薯在这两种间套作模式下的氮
素营养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薯玉和薯豆两种间作模式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品质以及NPK吸收、氮的利
用效率影响各异。薯豆间作增加了结薯数,极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比单作和薯玉间作
淀粉含量降低;两种间作模式的株高、茎粗、植株的氮磷含量无显著差异,但薯豆间作
植株钾含量、氮的吸收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均显著高于薯玉问作。
(2)氮素水平显著影响不同间作模式下马铃薯生长、产量、品质、NPK吸收、氮
的利用效率。在三种施氮水平中(NO,N12.8,N16),马铃薯的株高、茎粗、结薯数、
大中薯率、粗蛋白含量、植株NPK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与CK(NO)
理的氮吸收利用率也显著高于N12.8,但是前者氮的生理利用率低于后者;不同氮素水
平对Vc含量和干物质含量无显著影响。
(3)氮肥形态也显著影响不同间作模式下马铃薯的生长、产量、品质、NPK吸收、
氮的利用效率。与硝态氮肥相比较,铵态氮肥、酰胺态氮肥显著提高马铃薯的株高、茎
粗、结薯数、马铃薯产量(分别增产15.73%、13.49%);与其他两种形态氮肥相比,铵
态氮肥显著提高了薯块的粗蛋白、Vc含量、植株NPK含量、氮的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
用率,但显著降低了还原糖、淀粉含量和氮的生理利用率。三种氮肥形态间大中薯率和
干物质含量无显著差异。
(4)氮素水平与间作模式对马铃薯株高、结薯数、产量、粗蛋白、还原糖、VC含
量、单株NPK含量,以及氮的利用率均有显著的交互效应。在9个处理中,株高、产
量(达48246.3kg/hm2)、粗蛋白、单株NPK含量、生理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均以薯豆
高,氮的吸收利用率以单作N12.8处理最高。两因素对马铃薯茎粗、大中薯率、单株P
■||■——量童曼皇曹舅量量■■置—————■■—●■———————■—■——●——_ 摘要II
盔螫篁坠笪鲨圣___—_—_一I 一I一
含量、氮的生理利用率无交互效应。
(5)氮肥形态与间作对马铃薯株高、结薯数、大中薯率、粗蛋白、淀粉、还原糖、
产量单株NK含量以及氮的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均有显著的交互效应。在9个处理
中,株高、淀粉含量以薯豆酰胺态氮肥处理最高,结薯数、粗蛋白、NK含量、产量(达
50006.5kg/hm2)均以薯豆铵态氮肥处理最高,氮的吸收利用率以单作铵态氮肥最高,
农学利用率以单作酰胺态氮肥处理最高。但对马铃薯茎粗、Vc、干物质、P含量以及氮
的生理利用率无交互效应。
关键词:马铃薯;间作;玉米;芸豆;氮素营养效应
Ⅱ
Abstract
Potatohasbeenthethird
most inGnizhouwiththe of s蚋lcnIle.
important
crop adjustmentplanting
Duetothe ofthecultivated culture for and
rapiddevelopment area,Correspondingtechniquehighyield
isinneed forthe of ithasbeenthemai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酪蛋白%2f巨细胞病毒(CMV)复合启动%2f增强子指导人乳铁蛋白cDNA表达研究.pdf
- 雷沙吉兰对乳胞素诱导PD大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与研究.pdf
- 类风湿关节炎滑膜Foxp3-%27%2b-调节性T细胞浸润的临床相关性与研究.pdf
- 冷地早熟禾和中华羊茅种子丸粒化技术与研究.pdf
- 梨园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分析及害虫与天敌之间的关系与研究.pdf
- 李园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及主要害虫天敌相互作用与研究.pdf
- 利用测序水稻品种构建重组自交系群体及SSR遗传连锁图谱的初步制作与研究.pdf
- 荔枝花芽生理分化期气象条件的影响与研究.pdf
- 连香树(Cercidiphyllum+japonicum+Sieb.et+Zucc.)种群生殖生态学与研究.pdf
- 梁山慈稳态营养与高效施肥技术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