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海平(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 深圳518060).docVIP

罗海平(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 深圳518060).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区域经济学 非均衡空间转型路径的特区模式研究 罗海平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深圳 518060) 摘要:短缺经济和软约束是转型经济中最明显的特征。为此,政府转型“承诺”的“置信度”尤其是“绝对置信度”是决定选择均衡还是非均衡转型路径的重要参数。转型个体的“依附性比较”能规避“转型风险”,并产生使转型始终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的“黏胶效应”和不断诱发转型“跟随者”的“羊群效应”。实行非均衡特区模式的转型路径由我国转型经济的初始条件和改革家精神共同决定。经济特区的“溢出效应”,将为后续非特区地区的转型创造更多的“转型回馈”。 关键词:特区模式 转型路径 非均衡发展 The SEZ’s Mode of theUnbalanced Spatial Transition Path LUO Hai-ping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SEZ, Shenzhen Univ., Shenzhen,518060 Abstract: Shortage and Soft-constraint are the traits of the transition economy. The government “reform commitment power”, especially the absolute one, is the determinant parameter for the transition path. Adhered-Compare can reduce Transition-Risk and bring Mucilage-Effects and Herd-being Effects to the transition. The transition path of Unbalanced SEZ’s Mode is determined by the initial condition and the reformist’s spirit. The SEZ’s Spill-over Effects will afford more Transition-Feedback for the later un-SEZ’s regions’ transition. Keywords: SEZ’s Mode;Transition Path;Unbalanced Development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均衡”(Equilibrium)源自物理学中的“平衡”概念,特指相互对立的各种力量,同时作用于某个系统所呈现的合力为零,系统处于不改变原有运动的稳定状态。樊纲(1991)认为, “瓦尔拉斯均衡”则特指完全竞争条件下由对立市场力量(没有“第三方”施动者)自发作用实现的市场均衡,不仅包括对立的力量在量上均等(Equality)而且任何一种势力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从而行为最优,或行为确定。随着凯恩斯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产生,均衡概念失去了“完全市场竞争”甚至“市场经济”的假设背景,特指“第三方”——政府对市场主体作用力(干预或计划)的差异性或“均等性”的描述,如“均衡的财政政策”“均衡的投资战略”(Balanced)以及转型经济的“非均衡转型路径”(Unbalanced)等等。Rosenstein-Rodan (1943)、Nurkse (1953)和Scitovsky (1954)基于经济体间存在的互补性和相关性,认为各个部门和区域都应该一起发展。Murphy, Shleifer和Vishny (1989)则证明了,在投资一定的情况下非均衡增长是没有效率的。而Hirschman (1958)则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大规模投资,所以会先集中先投资一些优势部门。 “转型经济”具有“发展中经济”不同的属性和使命。罗海平,钟坚(2009)认为,转型经济体除了具有计划经济的制度背景外,更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市场化进程。为此,在没有成熟、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的转型期,第三方——政府的转型模式选择就成为影响转型绩效的重要因素。我国转型的最大特征不在于渐进性、二元性,而在于非均衡性。而特区模式的转型路径则是非均衡空间转型路径的最主要形式。厉以宁经济特区政府的有意识的行动John M. Litwack,Yingyi Qian(1998)认为,非均衡发展模式在中国的成功跟特区模式的特殊性相关。转型时期的中国并不具备均衡增长理论市场开放的现实背景,也不具备成熟的市场体系。且经济特区具有某些“境内关外”性质,主要发展和开拓外向经济,尤其是利用港澳台和华侨资源,相对于计划经济的完全封闭并不会存在与内地争抢有限投资资源的现象。总之,特区发展模式的非均衡并不存在Murphy, Sh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本账号下所有文档分享可拿50%收益 欢迎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