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从转变理念出发 挑战从学习他人开始.docVIP

创新从转变理念出发 挑战从学习他人开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新从转变理念出发 挑战从学习他人开始 ——从国际班的一堂外教课看中西文化智慧的碰撞 四川省广汉中学高中语文组 李丽平 关键词:改革创新 课堂教育 中西文化 智慧火花 内容摘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做为一名战斗在教学一线的高中教师我能够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我是70后,现代教育中年轻的力量。不能说积累了多少经验,但是却有着坚持不懈的追求,勇敢拼搏的精神。对于每一次改革我都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猛劲,敢于接受与挑战。在我看来,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教育,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也应该随着时代的脚步发展。因为只有懂得创新,不断学习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东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代教学只有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坚持人本思想,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新鲜的东西补充进来。中西文化在中学的课堂里能否撞出智慧的火花达到交融,这在大多数的中学教育阶段还涉足不多。因此我想就我校的一堂外教课谈谈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崇尚真理,先行天下。”我很欣赏这八个字,每次提起都能让我热血沸腾。百年校庆后,写着这八个字的厚重油亮的匾便横挂在了我校科技楼前熠熠生辉,成为一道风景,成为一种思想,成为一种信念。不仅开启了一扇改革创新的教育之窗,而且也激励着每一位勇于拼搏进取的广中人。在这种敢于创新的开放式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领导班子大胆跨出了第一步,办起了巴蜀大地上、广中校史上的第一个国际班,第一次把国际教学课程与国内传统教学课程结合在了一起。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无法预料将出现的重重困难。传统教学理念的快速转变,小班制的分层教育模式,国际国内课程及课时的合理安排、师生间的磨合,语言的沟通和交流,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一切只能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问题中总结,摸索中前进。对我这个中国传统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班主任而言,这份工作确实是一场很大的挑战。但正因为这特殊的教学经历,我也收获了与众不同的感悟,也算是人生的又一次锤炼与成长吧!感触很多,但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这里我想以国际班的一堂外教课为例,就中西文化教学中的碰撞和交融这一板块简单谈谈我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考与感悟。 或许是因为国际课程的教材特点及要求,这个班的孩子必须要适应不同国家不同教师的口语发音。因此到我们班执教的外教老师一年内就更换了好几个。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如美国、英国、南非的;有不同性别及年龄段的,年长的近60岁,年轻的刚20出头。他们性格迥异,教学风格也极富个性与特色。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名叫Craig Hill(克雷格)的爱好旅游和写作的美国教师。克雷格是一个四十出头、中等个子的美国教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原则性很强,教学十分严谨且很独特。 4月1日愚人节那天,外教克雷格像往常一样高兴地走进教室。按照每周一次不变的课堂活动,他要求学生把桌子围成一个圈,并且男女生间隔着坐。可能是克雷格老师的态度有些强硬激起了这些孩子的叛逆情绪,大部分都坐着纹丝不动,不愿意配合,助教没法只得请我这个班主任帮忙做学生工作。碍于我这个班主任的面子,孩子们虽然有些不情愿,但最后还是按要求做了,但谁也没料到“好戏”才正式上演。 接下来的课堂,状况频出。前前后后克雷格把好几个学生都逐出了教室,这是以前的外教课上从没出现过的情况,而且从尊重学生的角度讲,也是西方教育观念中不允许的。最初我以为是外教故意和学生开玩笑,后来观察了解后方知是外教和学生在方式方法上因缺乏沟通产生了一些摩擦。学生觉得克雷格有点不近人情,因此不太尊重其课堂教学要求。而克雷格为了让学生记住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于是采取了让学生进入情感体验而不是长篇大论的说服教育法,目的是想给全班学生一个教训,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观察了整个过程并把逐出教室的孩子喊到一边沟通情况,最后我概括为四件事: 1、课堂上外教让学生自由组合分小组活动,但必须男女间隔一个坐,学生觉得没必要不愿接受,外教觉得学生没礼貌不尊重他; 2、有两位学生上课在悄悄玩手机,搬桌子时手机从抽屉里掉了出来,外教很生气并把这两位学生逐出了教室; 3、班上同学在发言时有人在下面讲话,甚至还传出了不文明的攻击性语言,外教把讲话骂人的孩子也逐出了教室; 4、中午放学后外教规定全班孩子必须留下来为课堂上浪费的时间集体补半小时课。 这四件事接二连三的发生在一堂课上,这些极富个性的孩子虽然按要求做了,但大都有着不理解和不满的情绪,而课堂表现好的学生也觉得特别委屈,认为没犯错也受到惩罚觉得不公平。 这件事该如何处理,当时的我也感到很棘手,这是中西文化、理念在教育上的一次碰撞。中国传统课堂教育如果出现类似情况,老师会以人为本只需给学生讲明道理不容再犯,即可平稳解决问题。而克雷格教师的态度

文档评论(0)

12345543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