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韩愈的人才思想.doc
浅谈韩愈的人才思想
摘要:韩愈不仅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更是一位人才方面的专家。他能逆当时的潮流”。《释言》中韩愈初步对人才有了看法,能够被任用,有能力办好事情的人便是人才。但是从我们的观念出发,这并不能算作是对“人才”最好的解释。通过对韩愈的记载及作品,我们可以知道韩愈对人才有更深的理解。那么韩愈衡量人才的实际标准是什么呢?概括出来就是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把修养,个人品德作为衡量人才标准的首要条件。如《师说》中记载“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又如《请置乡校牒》韩愈主张“宜师古圣贤人”(《答刘正夫》),但学习,并不因为“其句读不类于今”,而是学古文根本上是为了学习“道”“学古道则欲兼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所说的“道”是指伦常教化、道德规范,即儒家学说中的外在伦理规范,而兼指(有时偏重)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三器论》,“不务修其诚于内,而务其盛饰于外,匹夫之不可”,在《答尉迟生书》中“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故君子慎其实”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的论点(《答侯生问论语书》),把内在精神看得很重的。“文本于道”肯定了内在精神与人格修养中情感的地位孟子“养气说”把“气修养和文章的表现形式的关系比作水和浮物的关系。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必现,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思想道德修养充实的人,文章自然会纵横无碍、挥洒自如。韩愈反复强调主观道德修养的重要,??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於外之谓德。他本人言行 。为了能够培养出素质高,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他在担任国子祭酒后,改变了以前自考无门,而须向权贵进行干谒羞耻行为的不良社会风气,以实际才学为标准进行严格选拔学官。在他任职期间,国子监新增属官,一律任用儒生,而且还要经过考试,合格者方可担任学官。他曾荐举校书郎张籍担任国子博士,其理由是张籍“学有师法,文多古风,沈默静退,介然自守,声华行实,光映儒林”。通过这些措施,保证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有才而欲驰骋之,皆须托权门而后有为
韩愈的仕途之路曲折不幸,特别是在《感二鸟赋》中深深感慨其命运的不公,即“有才而欲驰骋之,皆须托权门而后有为”,就是说一个有才的人想要为自己的才能开创出一片天地都十分的艰难,还要做出自己巴结有权势的人的姿态。面对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使得韩愈对有才却不能得到施展的人才非常重视。《旧唐书·韩愈传》记载说:“(愈)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随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在《与李翱书》书中说:“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货,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这种经历很容易使他与共进之士共命运,特别是有才不能公平竞争,而须讨好奉谀权贵,使得他对人才的成长与前途更为关心。这表现在他对人才的重视。
韩愈对人才的重视表现在许多的方面,但是最突出的是他能抵住世俗的压力,为许多受压抑、被埋没的人才向其统治者们“宣战”。这些表现在《违辩》中他为才华横溢的诗人李贺鸣不平的名作,为此他不惜向旧势力宣战,并冒有政治的风险;在《蓝田县丞厅壁记》也是为耿介直言之士崔立而鸣不平的名作,为此他又不惜向旧的埋没人才的官僚制度挑战;又如在《马说》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为一切被埋没、受压抑的人才鸣不平,并将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主要是因为他深知“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上宰相书》)。人才是否被采用完全取决于有权者和地位高贵者,这种社会风气使得韩愈不能接受,他认为人才的选用是“为国家树根本之道”(《与祠部陆员外书》)。因此他《上宰相书》就是向当权者宣传人才的重要意义,并且希望统治者能够引起重视。
在当时的社会压力下,韩愈除了为被压抑被埋没的人才向统治者宣战外,还能够招收一些寒门身份的弟子,以身作则,耐心辅导他们。为什么当时的人们觉得向别人学习是件羞耻的事情呢?首先韩愈在《师说》里分析了世人的心态:如果是让自己的孩子去认字,读书“习其句读”还可以为孩子择师而教之;要是自己去拜师求学就会觉得那是羞耻的事情“耻学于师”。还有就是“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所以结果往往就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而韩愈当时却逆流而行,自以为师,结果受到一些人的嘲笑和责问,一些人“指目牵引,而赠与为言辞”视韩愈为狂人。韩愈感慨“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他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不顾世俗的诽议指责而勇于为师。在这拜师困难,学生们耻于为师的社会风气之下,仍有韩门弟子张籍、李翱、李蟠等一批人才涌现。而《师说》一文就是为了表扬“不拘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