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出土文物看《诗经》中的军事装备
本文谈论从出土文物看《诗经》中的军事装备。首先要谈到什么是军事装备?武王问曰:“天下安定,国家无事,战攻之具,可无修乎?守御之备,可无设乎?”太公望曰:“战攻守御之具尽在于人事。”太公的意思很简单,战争中的一切军事装备和器材都来自于平时的生活。他所谓的军事装备则是指广义上的,凡在战争中能够发挥作用的一切器材都是军事装备。《诗经?豳风》中有两首诗很能反映这一问题:《破斧》中有云:“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很显然,斧斨在本诗中是一种武器(斨是一种方孔斧)。但在《七月》中有“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的诗句。在本诗中斧斨则是当作一种生产工具。这种现象正好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的军事组织和生产组织合而为一的特点——氏族自卫武装。包括后来的猛安谋克、八旗制度皆是此类社会现象的产物。狭义的军事装备是指作用单一、仅用于战争或者主要用于战争(例如弓箭、兵车等)的物资器械,例如矛、戟、戈、殳、刀、剑、钺、矢镞、甲胄、兵车等物资,除用于战争外,其它作用并不是主要的。本文中所指的军事装备便是指狭义上的军事装备,广义的不作为讨论的对象。由于青铜兵器在商周时代是当时的国家机器——军队必不可少的装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为了在作战中能取胜,各国不惜用珍贵的青铜曾大量铸造。从历次的出土中发现了很多,根据它们的具体用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攻击性兵器,此类兵器中又可分为长兵器和短兵器、远射程兵器;另一类是防御性兵器。一、攻击性装备〈一〉戈:是商周时期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古称为勾兵,是用以钩杀的兵器。由戈头、柄、柄冒和柄末的(金尊)构成。如今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戈绝大部分只剩戈头了,“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指出了戈头各部分的比例,援是戈的长条形锋刃部分,内是连接援插入柄的部分,胡是援的下端延长部分,其上有穿。《诗经?商颂》并没有谈到戈,原因在于《诗经?商颂》篇幅很短,基本没谈到什么武器。但在《诗经》的《周颂》《雅》《风》中都出现了有关戈的记载。例如:《时迈》“载戢干戈,载橐弓矢”;《公刘》“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大量有关戈的记载说明了戈在战争中的频繁使用。而我国最早出土的戈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那是属于夏的朝代。不过在商代的时侯,戈的形状依然比较原始,例如有出土于河南辉县玻璃阁早期商墓的阑直内式戈(援宽而长,前锋钝尖,有上下阑,内作长方形,有穿);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商代晚期大墓的直内戈(援阔而短,前锋尖锐,有阑,内直,末端作半弧形,下有一小剌)和三角援戈(援末宽,援体近似等边三角形,前锋钝圆,援末两侧有穿,内宽阔)。从上述各类戈的形状中,可以发现作为战斗的主要部分——援比较阔,而戈头与柄的连接点仅有一两个穿,且没有胡。作为一种兵器则须在战争中不断加以完善,各类戈的式样趋于合理。继西周早期出现条形短胡戈后,到春秋早期出现了圭援戈,其特点是援前锋尖削似玉器圭头,上刃斜直,下刃在援末和胡相接处作斜缓的弧线。内长方,穿作长条状孔。此类戈在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甚为流行。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的虢太子元徒戈便是这种式样,同在上村岭还出土了春秋早期的圭援下刃剌突式戈,其特点是下刃援胡相接处突出作尖齿形(该特征为燕国戈的形式之一),内长方,末下端有一剌,穿吴长条状孔;江苏高淳出土的圭援长胡式戈,援体狭长,胡亦下延甚长(长胡是东周戈的发展趋势);在山西侯马上马村出土春秋中期的圭援短胡条脊式戈,援狭而前锋峻削,援中脊呈条状突起,短胡,内偏长。我认为出现戈形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战争的需要,戈作为一种钩杀的兵器,援的长短直接成为战斗目标能否达到的重要保证。由于劈砍的缘故,所以援的形状在春秋时期开始发展为狭长的弧形,为了能够在双方的绞杀中占有优势,必须使戈牢牢地绑在柄上。于是胡开始产生并逐渐加长,同时穿的数量也开始增加了。戈作为一种武器,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鼎盛时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并慢慢演变为另一种武器——钩。〈二〉矛:是一种用于冲剌的兵器,矛体分为锋刃和骹两部分,其中锋(矛头)又分为前锋和两翼。在骹的两侧还有钮,钮上可以佩上彩带,《郑风?清人》:“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便是指两根长矛上系着重重红缨。商早期的矛较狭,例如湖北黄陂盘龙城李家嘴出土的商代早期墓中的狭叶刃方骹双系式矛,其刃似狭叶状,两翼尚未形成,骹作扁菱形,两侧的钮为L形;又如楼子湾出土的狭叶刃圆口方骹双钮式矛。到了晚期和西周及春秋初世开始发展为阔刃,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的商代晚期阔叶刃矛,刃似阔叶,两侧已形成片形翼,骹较长,有双钮;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中出土的长叶刃短骹式矛,刃似长条阔叶;河南陕县上村岭虢国墓中出土的春秋早期阔短叶长骹无钮矛,其刃似短小的阔叶。但到了春秋中晚期以后矛
文档评论(0)